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机制研究
郭伟
文章字数:2758
  摘要:构建学科交叉机制是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课程融合机制”“师资协同机制”“实践创新机制”深入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融合路径,以期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高质量协同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协同发展;学科交叉机制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学科交叉机制是促进高校不同学科之间有机融合的方式,构建学科交叉机制对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课程融合机制:探索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课程体系,推进融合课程协同发展
  伴随科技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单一学科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高校应明晰美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高校应着力促进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以此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高校依托校内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学科特点、教育教学资源以及科研基础等,打破学科壁垒,把握二者联系并将其进行交叉融合,探索富有新意的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课程融合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知识供给。针对课程融合目标,高校应将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机制下构建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在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美的本质以及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的融合教育,为学生学有所获提供保障;过程与方法方面,要着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判断标准及文化认同,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此外,针对课程活动设置,高校可以通过系统化规划,将音乐教育与美育课程融合开设单独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程。其中,重点增设音乐教育与美育交叉学科前沿等特色课程,提高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关联性,同时,优化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实践课时分配,着力通过开展校外培训活动,增加实践互动课程比例,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校外学习美育知识,使其赋能音乐教育,加强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形象化与立体化的呈现,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
   二、师资协同机制:建强音乐教育与美育教师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协同发展素养
  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亮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陶冶性情的关键所在。[1]因此,建设一支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是影响其学科交叉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此,高校应聚焦音乐教育与美育学科交叉融合的着力点,加大引进具备音乐水准高且美育经验丰富教师的力度,充实音乐教育与美育教师协同发展的师资队伍,为提高高校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提供师资保障。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加强对音乐与美育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通过开展专业座谈会或研讨会等活动加大教师交叉学科研究的密度,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建立音乐与美学等学科的联系,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蕴含的美育教育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拓展音乐教育与美育学科交叉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提升自身学科交叉教学技能。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邀请音乐教育与美育领域专家及学者,通过交流互动、校企合作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学习,鼓励教师借鉴其他院校及企业优秀案例进行学科交叉,实现学术上的优势互补,促使教师积极提升自身教学科研能力。最后,高校应构建符合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实施音乐教育与美育教师学科交叉教学主体、效果评价等多轨并行,将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效果与教师薪资报酬、职业发展等挂钩,激发教师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在动力。同时,打通教师长远发展的晋升渠道,鼓励教师深耕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领域,不断提升教师学科交叉教育教学能力。
  三、实践创新机制:打造音乐教育与美育学科交叉平台,创新音美协同发展路径
  科研平台作为交叉学科研究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的交叉学科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也是最薄弱的一环。目前,国内高校的交叉学科科研平台存在数量不足、水平较低等问题。[2]基于此,高校应针对当下信息及科技发展的需要,着力以手机客户端或电脑终端为基础,通过音乐教育与美育学科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高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及科研平台建设优势,着力打造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平台,重点涵盖音乐教育与美育不同学习窗口,同时设置二者融通教学内容窗口以及资源搜索、在线教学以及互动交流窗口,促进学科交叉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由于音乐教育与美育教育教学资源与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统一分类标准,高校应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将高校音乐教育与美育教学内容及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与分析,将高质量音乐教育与美育内容上传至平台,并将音乐教育内容与美育教育内容分设两大板块,按照音乐教育与美育不同学科资源类型、教学难度等进行标签化整理,根据协同发展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访问量、下载量以及收藏量等窗口,实现音乐教育与美育资源的精准投放与动态更新,为学生呈现可视化学习体验,以此为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平台还应当设置资源搜索、在线教学以及互动交流等窗口,方便高校师生在平台内进行教育教学与学习。其中,资源搜索即该平台从高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出发,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升级平台智能检索功能,并根据高校师生性别、年龄、专业等自动关联“音乐心理学”“美学”等相关内容,帮助高校师生快速定位教育教学目标资源。同时,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音乐教育与美育的交叉学科教学,要在平台中设置在线教学窗口,使教师可根据学生评论区或后台数据反馈,及时更新融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此外,互动交流窗口是该平台不可或缺的板块,该板块重点设置讨论区、答疑区等,教师可根据平台后台数据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学生音乐教育与美育交叉学习需求及疑问得到及时回应与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学科交叉机制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索音乐教育与美育融合课程体系,推进融合课程协同发展;建强音乐教育与美育教师师资队伍,提升教师协同发展素养;打造音乐教育与美育学科交叉平台,创新音美协同发展路径三个角度构建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学科交叉机制,以适应音乐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新.高校音乐美育实践路径探讨[J].民族音乐,2024(03):91-93.
  [2]赵星,李丞高,王丽娜.新文科背景下天津民办本科高校交叉学科建设路径及治理机制研究[J].南方论刊,2024(05):97-99.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