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创新融合
文章字数:2007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为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机遇。本研究就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创新融合进行研究,旨在为提升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创新教学
传统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受限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师生比例等因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性和交际能力亟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成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创设真实语言情境,为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多采用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师通常先讲解口语表达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而且,由于班级规模较大,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口语表现进行细致地指导与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口语训练机会不足,口语能力提升缓慢。例如,在某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堂上,一个班级有50余名学生,一节90分钟的口语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点约占40分钟,剩余时间用于学生对话练习,但每个学生实际开口练习时间平均不足5分钟,且教师只能对少数几组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
二、人工智能在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一)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是提升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等环节产生的学习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偏好等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画像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等。例如,对于口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系统自动推荐从基础发音、简单日常对话开始的学习内容,并提供更多针对性的语音训练和模仿练习;对于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推荐更具挑战性的话题讨论、英语辩论等学习资源,满足其提升口语综合能力的需求。
(二)基于AI的口语教学活动设计。1.语音识别竞赛活动:教师利用智能口语学习平台组织语音识别竞赛。活动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口语素材,如英语新闻播报、名人演讲片段等,学生通过模仿朗读,平台依据语音识别结果从发音准确性、流利度等方面进行打分。竞赛以小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一次语音识别竞赛中,学生们积极准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赛后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通过此次竞赛,自己的发音准确性有了明显改善,对口语学习的兴趣也大幅提高。2.虚拟情境对话练习: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建多种虚拟情境,如机场候机、餐厅点餐、旅游问路等。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与虚拟角色展开对话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必要的提示与引导。以餐厅点餐情境为例,学生需要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菜品选择、口味偏好等,虚拟服务员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互动反馈。这种沉浸式的对话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自信。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和成果。除了自动化口语评测结果外,还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等纳入评价范围。通过智能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参与讨论的质量、与小组成员的协作情况等数据,作为课堂表现评价的依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学生可通过智能学习软件上传自己的口语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口语表现,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根据自动化评测结果、课堂表现数据以及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反馈,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口语能力。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了智能口语学习平台搭建、基于AI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等创新应用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延长研究周期,开展长期跟踪研究,更全面、深入地评估人工智能在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传瑞,范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21(21):107-109.
[2]康之洋.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线教学实践[J].大学,2021(19):121-124.
[3]张孟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作家天地,2021(10):61-62.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创新教学
传统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受限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师生比例等因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性和交际能力亟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不断成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契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创设真实语言情境,为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在传统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多采用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师通常先讲解口语表达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学生参与度有限。而且,由于班级规模较大,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的口语表现进行细致地指导与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口语训练机会不足,口语能力提升缓慢。例如,在某高校的公共英语课堂上,一个班级有50余名学生,一节90分钟的口语课中,教师讲解知识点约占40分钟,剩余时间用于学生对话练习,但每个学生实际开口练习时间平均不足5分钟,且教师只能对少数几组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
二、人工智能在大学公共英语口语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一)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学习模式是提升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等环节产生的学习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偏好等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画像结果,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等。例如,对于口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系统自动推荐从基础发音、简单日常对话开始的学习内容,并提供更多针对性的语音训练和模仿练习;对于口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推荐更具挑战性的话题讨论、英语辩论等学习资源,满足其提升口语综合能力的需求。
(二)基于AI的口语教学活动设计。1.语音识别竞赛活动:教师利用智能口语学习平台组织语音识别竞赛。活动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口语素材,如英语新闻播报、名人演讲片段等,学生通过模仿朗读,平台依据语音识别结果从发音准确性、流利度等方面进行打分。竞赛以小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一次语音识别竞赛中,学生们积极准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赛后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通过此次竞赛,自己的发音准确性有了明显改善,对口语学习的兴趣也大幅提高。2.虚拟情境对话练习: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建多种虚拟情境,如机场候机、餐厅点餐、旅游问路等。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与虚拟角色展开对话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系统实时监测学生的口语表达,提供必要的提示与引导。以餐厅点餐情境为例,学生需要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菜品选择、口味偏好等,虚拟服务员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互动反馈。这种沉浸式的对话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英语的自信。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口语学习过程和成果。除了自动化口语评测结果外,还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等纳入评价范围。通过智能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参与讨论的质量、与小组成员的协作情况等数据,作为课堂表现评价的依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学生可通过智能学习软件上传自己的口语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口语表现,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根据自动化评测结果、课堂表现数据以及学生的自评互评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学习反馈,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口语能力。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明确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索了智能口语学习平台搭建、基于AI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等创新应用模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提升学生口语能力、改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同时,延长研究周期,开展长期跟踪研究,更全面、深入地评估人工智能在大学公共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传瑞,范杰.“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21(21):107-109.
[2]康之洋.浅析“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线教学实践[J].大学,2021(19):121-124.
[3]张孟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超星学习通为例[J].作家天地,2021(10):61-62.
作者单位:海南省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