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提高就业竞争力
文章字数:1790
在如今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目标。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周敏娟、李振涛、董静、吕风瑞主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2版)》,结合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铁路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后疫情时代的就业挑战与“慢就业”现象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分化加剧,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对就业市场形成结构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铁路高职院校的“慢就业”现象尤为典型:大量学生执着于铁路局单一就业通道,形成“非铁路不进”的择业定式,未被录取者持续观望等待周期性招聘。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过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多是普适性的教材,没有针对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迷茫,就业的焦虑情绪明显,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2版)》的出版,正是对铁路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的有效指导。
二、本书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指导
(一)唤醒意识与自我认知:书中开篇是“管理大学生活与学业”,这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规划意识。通过任务一“认识大学及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学、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职场探索与实践导向:项目三“认识职业”,介绍了职业的概念、分类及历史演进,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征和分类。项目五“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具体的规划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和职场探索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项目六“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介绍了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如自信心、耐挫力、执行力等,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品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后疫情时代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慢就业”分析
(一)个体层面:职业目标固化与能力焦虑的影响。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进路局”的单一就业观念。后疫情时代,实习机会减少,学生对铁路系统的岗位需求了解较少,依然存在“非铁路不进”的现象。这与对其他跟专业相关职业的探索不足有关,导致职业规划陷入僵局。
(二)社会层面:行业转型阵痛与家庭支持的影响。铁路行业作为传统运输业的代表,正经历着智能化改造的阵痛期,传统岗位缩减与新型技术岗位需求并存,但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错位。部分学生家长因铁路情结或求稳心态,持续提供经济支持,延缓了求职压力,导致“慢就业”被美化成“等待更好的机会”。
(三)教育层面:行业适配性教育的时代影响。铁路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重铁路特色轻行业通识”的倾向,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更显脆弱。后疫情时代铁路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但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培养方案,导致“学用脱节”。书中“实践能力培养”建议构建“铁路+X”的复合能力培养模式,将提升就业适配度。
四、以就业能力提升破解“慢就业”困境的路径
(一)行业认知重塑与职业目标破冰。针对“进路局”的单一执念,开发“铁路行业全景认知”课程体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铁路数字化转型场景,结合书中“生涯决策平衡单”工具,开展“职业可能性探索工作坊”。增设“铁路+X”职业体验项目,打破“非传统工务岗位不可”的认知局限。
(二)动态化职场认知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搭建校企实时数据平台,及时更新行业需求信息,如远程办公、健康产业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邀请企业HR开展云端工作坊,解析后疫情时代岗位能力新要求,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升就业能力。
(三)分层分类能力提升计划:精准施策。可开设数字化技能微课,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书中“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环境和个人的优势、劣势,列出自己未来五年的职业生涯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建立“校友导师制”,为职业过渡期学生提供指导。联合家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纠正“进路局”的单一求职倾向,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求职观念。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2版)》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应对后疫情时代铁路高职院校“慢就业”挑战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一、后疫情时代的就业挑战与“慢就业”现象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分化加剧,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对就业市场形成结构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铁路高职院校的“慢就业”现象尤为典型:大量学生执着于铁路局单一就业通道,形成“非铁路不进”的择业定式,未被录取者持续观望等待周期性招聘。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过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多是普适性的教材,没有针对铁路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迷茫,就业的焦虑情绪明显,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2版)》的出版,正是对铁路院校大学生慢就业的有效指导。
二、本书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指导
(一)唤醒意识与自我认知:书中开篇是“管理大学生活与学业”,这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规划意识。通过任务一“认识大学及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大学、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职场探索与实践导向:项目三“认识职业”,介绍了职业的概念、分类及历史演进,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征和分类。项目五“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具体的规划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认知和职场探索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
(三)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项目六“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介绍了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如自信心、耐挫力、执行力等,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强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品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后疫情时代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慢就业”分析
(一)个体层面:职业目标固化与能力焦虑的影响。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进路局”的单一就业观念。后疫情时代,实习机会减少,学生对铁路系统的岗位需求了解较少,依然存在“非铁路不进”的现象。这与对其他跟专业相关职业的探索不足有关,导致职业规划陷入僵局。
(二)社会层面:行业转型阵痛与家庭支持的影响。铁路行业作为传统运输业的代表,正经历着智能化改造的阵痛期,传统岗位缩减与新型技术岗位需求并存,但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错位。部分学生家长因铁路情结或求稳心态,持续提供经济支持,延缓了求职压力,导致“慢就业”被美化成“等待更好的机会”。
(三)教育层面:行业适配性教育的时代影响。铁路职业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普遍存在“重铁路特色轻行业通识”的倾向,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更显脆弱。后疫情时代铁路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但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培养方案,导致“学用脱节”。书中“实践能力培养”建议构建“铁路+X”的复合能力培养模式,将提升就业适配度。
四、以就业能力提升破解“慢就业”困境的路径
(一)行业认知重塑与职业目标破冰。针对“进路局”的单一执念,开发“铁路行业全景认知”课程体系,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铁路数字化转型场景,结合书中“生涯决策平衡单”工具,开展“职业可能性探索工作坊”。增设“铁路+X”职业体验项目,打破“非传统工务岗位不可”的认知局限。
(二)动态化职场认知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搭建校企实时数据平台,及时更新行业需求信息,如远程办公、健康产业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邀请企业HR开展云端工作坊,解析后疫情时代岗位能力新要求,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提升就业能力。
(三)分层分类能力提升计划:精准施策。可开设数字化技能微课,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书中“SWOT分析法”,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环境和个人的优势、劣势,列出自己未来五年的职业生涯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家校社协同支持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建立“校友导师制”,为职业过渡期学生提供指导。联合家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纠正“进路局”的单一求职倾向,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求职观念。
五、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2版)》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应对后疫情时代铁路高职院校“慢就业”挑战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