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社会工作赋能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杨军
文章字数:174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领导体制、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推动该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培育文明新风等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实现了从3000多万人到2.3亿人的巨大增长。《2023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的活跃志愿者中,大学生志愿者占比最高,约为56.8%。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持续性差、形式单一、培训不足和评价缺位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为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范式。
   一、借助社会工作理念,提升志愿服务实效性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该理念强调社会工作者不是简单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一时的帮助,而是在服务过程中发掘受助者自身的潜力和资源,指导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致力于提升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信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并且能够把这种改变保持下去,助人自助与“授之以渔”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该理念和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四要素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追求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善服务对象的处境,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借鉴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提升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及可持续性。
  二、借助社会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志愿者能力
  专业化是社会工作区别志愿服务的显著标志。社会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发展出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系统的服务技巧。大学生志愿者虽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对于从事志愿服务所需知识和技能还是储备不足,由社会工作者对志愿者开展专门领域的培训,传授社会工作方面的价值伦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加深志愿者对志愿精神和政策法规的理解、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树立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建立符合志愿服务特点的专业化评价体系,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借助社会工作力量,拓展服务资源获取渠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已经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缺乏专门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平台和资源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可以通过与更多的公益性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共同合作,来拓展高校的志愿服务资源,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并不需要高校额外付出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可以节约学校经费,解决了高校志愿服务经费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场域主要是在社区,社会工作站已在城乡社区逐步建立起来,志愿服务可以依托社会工作站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为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提供了稳定场所。
   四、借助法治手段,促进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3年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将基层治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原先由不同部门管辖的职能一并划入其工作范围,加强了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顺应了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形成了畅通高效的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立法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和部门规章逐渐丰富,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更好适应志愿服务功能定位新变化、形势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总结现有法规实施的经验,推进国家立法的必要性更加凸显。当然,良法善治方为法治,在全社会贯彻落实好法律法规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同根同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方法共通,融合发展是促进二者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协同推进,把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高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谋新招、出实招、用真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策略研究”(项目号2023AH053148)的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