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体育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析
文章字数:1764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转型迫在眉睫,而体育教师的数字信息素养已然成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但当下许多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足且创新意识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围绕高校体育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提升展开论述,并从校内双师合作、跨学科学习以及动态评估三个角度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推动体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一、双师结对共研,推动数字素养协同成长
在结对机制上进行合理安排,使每位体育教师都配备精通数字技术学科教师及专注体育数字化发展的行业专家。信息技术教师凭借扎实的编程、数据处理和软件应用能力,可帮助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数据分析软件,如SportsCode的使用方法,以及熟练操作教学资源开发平台,促使其可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变为数字化课程。
行业导师从实践前沿角度出发,分享智能体育设备应用与运动App开发等实战经验。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例,行业导师能够指导教师如何通过心率带和运动手环采集学生训练数据,并利用企业级数据分析平台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双导师和体育教师定期开展线上研讨会以及联合备课活动,针对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共同研讨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能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还可推动产学研资源实现高效对接。体育教师在双导师的指导过程中,既能掌握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字技术,又能紧跟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开发“VR体能训练系统”和“智能运动处方小程序”等教学成果,实现自身数字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协同提升。
二、跨界研学互动,拓宽体育数字创新视野
学校按周期安排体育教师前往运动科技企业,深入了解智能健身设备研发生产线等关键场所,近距离观察行业内先进技术。比如,前往智能健身器材公司,观看AI动作识别技术实时监测用户姿势并给予纠正建议。将这些技术运用到体育课体能训练中,能够开发出“智能动作纠错系统”。在体育大数据公司,教师还可接触运动员表现评估模型和赛事预测算法,这些技术经验既能运用到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上,又能用于分析学生运动数据以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高校之间组织的联合研讨会着重关注学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体育学院同计算机学院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会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围绕“元宇宙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体育课程设计”等相关议题展开跨学科交流。在“虚拟运动场景构建”研讨会上,计算机专家分享3D建模与渲染技术而体育教师提出教学中的场景需求,双方共同探索利用VR技术还原滑雪、攀岩等受场地限制运动项目并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
三、动态评估反馈,精准赋能数字素养提升
“动态评估反馈”体系需着手建立评估框架,此框架覆盖数字工具操作、数据处理分析、创新应用能力三大核心维度。在数字工具操作层面细化对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如Dartfish)、虚拟教学平台(如ClassIn)操作熟练度的考核;在数据处理分析维度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以及运动负荷模型的构建;在创新应用能力评估中,考察教师能否将数字技术和体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每学年学校采用“线上测试+教学实践考核”混合评估模式,线上测试通过模拟真实教学场景进行,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使用Python提取并分析运动传感器数据;教学实践考核则深入到课堂中,观察教师运用VR设备开展体育理论教学及借助智能手环实时调整训练强度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教师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生成动态能力雷达图,以直观呈现教师的优势与薄弱点。学校根据评估结果,为教师定制“一人一策”提升方案。
动态评估反馈体系可打破传统评估的滞后性与片面性,通过持续监测与精准干预,既帮助教师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又为学校优化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会”用技术向“善”用技术创新教学进阶,实现体育教育数字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四、结语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双师结对、跨界研学和动态评估等路径相互配合,有助于形成完整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体育教学创新。未来需持续探索优化,助力高校体育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要素重构及模型构建研究”(编号:JXJG-23-24-15);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数据驱动下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编号:JC23204);202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编号:MBDY2422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一、双师结对共研,推动数字素养协同成长
在结对机制上进行合理安排,使每位体育教师都配备精通数字技术学科教师及专注体育数字化发展的行业专家。信息技术教师凭借扎实的编程、数据处理和软件应用能力,可帮助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数据分析软件,如SportsCode的使用方法,以及熟练操作教学资源开发平台,促使其可将传统教学内容转变为数字化课程。
行业导师从实践前沿角度出发,分享智能体育设备应用与运动App开发等实战经验。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例,行业导师能够指导教师如何通过心率带和运动手环采集学生训练数据,并利用企业级数据分析平台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双导师和体育教师定期开展线上研讨会以及联合备课活动,针对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共同研讨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能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还可推动产学研资源实现高效对接。体育教师在双导师的指导过程中,既能掌握具有实用价值的数字技术,又能紧跟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开发“VR体能训练系统”和“智能运动处方小程序”等教学成果,实现自身数字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协同提升。
二、跨界研学互动,拓宽体育数字创新视野
学校按周期安排体育教师前往运动科技企业,深入了解智能健身设备研发生产线等关键场所,近距离观察行业内先进技术。比如,前往智能健身器材公司,观看AI动作识别技术实时监测用户姿势并给予纠正建议。将这些技术运用到体育课体能训练中,能够开发出“智能动作纠错系统”。在体育大数据公司,教师还可接触运动员表现评估模型和赛事预测算法,这些技术经验既能运用到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上,又能用于分析学生运动数据以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高校之间组织的联合研讨会着重关注学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体育学院同计算机学院以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会定期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围绕“元宇宙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体育课程设计”等相关议题展开跨学科交流。在“虚拟运动场景构建”研讨会上,计算机专家分享3D建模与渲染技术而体育教师提出教学中的场景需求,双方共同探索利用VR技术还原滑雪、攀岩等受场地限制运动项目并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
三、动态评估反馈,精准赋能数字素养提升
“动态评估反馈”体系需着手建立评估框架,此框架覆盖数字工具操作、数据处理分析、创新应用能力三大核心维度。在数字工具操作层面细化对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如Dartfish)、虚拟教学平台(如ClassIn)操作熟练度的考核;在数据处理分析维度方面,要求教师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以及运动负荷模型的构建;在创新应用能力评估中,考察教师能否将数字技术和体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每学年学校采用“线上测试+教学实践考核”混合评估模式,线上测试通过模拟真实教学场景进行,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使用Python提取并分析运动传感器数据;教学实践考核则深入到课堂中,观察教师运用VR设备开展体育理论教学及借助智能手环实时调整训练强度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系统自动记录教师在各个环节的表现,生成动态能力雷达图,以直观呈现教师的优势与薄弱点。学校根据评估结果,为教师定制“一人一策”提升方案。
动态评估反馈体系可打破传统评估的滞后性与片面性,通过持续监测与精准干预,既帮助教师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又为学校优化数字素养培训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从“会”用技术向“善”用技术创新教学进阶,实现体育教育数字化水平的整体跃升。
四、结语
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数字信息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双师结对、跨界研学和动态评估等路径相互配合,有助于形成完整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体育教学创新。未来需持续探索优化,助力高校体育教育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要素重构及模型构建研究”(编号:JXJG-23-24-15);202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数据驱动下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路径研究”(编号:JC23204);202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编号:MBDY2422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