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研究
文章字数:163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民族认同在长期历史中形成,凝聚了本民族共同记忆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基于此,民族县域治理的稳定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单位制解体后,社区成为福利传递的核心依托,以县域为研究单位是社区回归中华文化的范式自觉。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相互促进,形成良好循环,对推动大学生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兼具社会服务受众与县域发展后备力量的双重身份。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大多异地求学,对县域社区认知有限,导致自身需求难以与社区有效对接,更使得县域治理流失潜在动力。基于此,本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为例,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的新变化与可行路径[1]。
一、民族认同的生成逻辑:新语境与新走向
不同于传统研究对畲汉人民融合方式的探讨,年轻一代的景宁县学生主要通过教育、社会氛围了解民族文化。尽管畲族人口占比较小,但景宁县成立后,以畲族文化为中心的产业就成为县域发展的特色亮点。因此,在县域内出生、成长的畲汉学生长期受民族氛围浸润,对畲族文化耳濡目染。
同时,优惠政策赋予畲族一定的“社会资本”,而获取这种资本的前提是拥有畲族民族身份。这一实际利益收获强化了畲族本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民族地区户籍同样给汉族学生升学带来福利,并赋予了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特殊身份,在融入同辈群体等场景中,民族户籍身份成为其独特的“社会资本”,让他们在享受这一资本的同时,也对民族身份进行了反思,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成为畲族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二、社区参与的实践图景:现状与“断代”困境
本研究以何雪松提出的“本土居民参与阶梯”为分析框架,发现目前景宁县的多数大学生在县域发展中仍处于“旁观”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忙于学业,缺乏社会实践机会;高考后多数学生为求学离开家乡,社交重心转移至网络虚拟社区,更难深入了解县域。且目前大学生参与县域发展主要通过三下乡活动,面临时间短、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等问题。
此外,县域对大学生身份的设定也部分阻碍了大学生的主动社区参与行为。长期以来,景宁县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相对狭窄,多数服务项目由政府部门设计并直接提供给青年,大学生对社区事务缺乏决策权和影响力,从而引发社区参与“断代”现象[2]。
三、民族发展的未来契机:基于两类群体的研究
基于McMillan的社区感理论,本研究以社区意识为中介变量,构建地方感与社区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景宁县215名返乡就业大学生进行便利抽样,运用地方感量表、社区意识指数量表和社区参与量表测量相关变量。结果显示,地方感与社区参与呈强正相关,且社区意识在二者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成员资格”和“影响力”两维度的中介效应表明,增强大学生对自身社区影响力的感知,能间接提升其社区参与意愿[3]。
同时,对50名景宁县大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家乡发展表现出强烈自豪感与宣传意愿。他们通过转发官方媒体文章、返乡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在县域发展中展现出更高的信息化优势与热情。
四、结语
基于本研究,推动民族县域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社区意识、精准回应大学生需求。借鉴景宁县“畲雁归巢”等成功案例,社区意识强的大学生与社区可形成双向互利关系。大学生是民族县域发展的后备力量,县域应从大学生需求出发,搭建稳固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事业。同时,在县域内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助力本地学生逐步建立家乡归属感,为社区参与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何雪松,侯秋宇.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一个本土的阶梯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5):33-42+236.
[2]孙君洁,雷涛,虞悦.浙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06):100-107.
[3]邱开玉,董建辉.交往中生成:近代畲民的中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2):28-3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大学生兼具社会服务受众与县域发展后备力量的双重身份。然而,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大多异地求学,对县域社区认知有限,导致自身需求难以与社区有效对接,更使得县域治理流失潜在动力。基于此,本研究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为例,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区参与的新变化与可行路径[1]。
一、民族认同的生成逻辑:新语境与新走向
不同于传统研究对畲汉人民融合方式的探讨,年轻一代的景宁县学生主要通过教育、社会氛围了解民族文化。尽管畲族人口占比较小,但景宁县成立后,以畲族文化为中心的产业就成为县域发展的特色亮点。因此,在县域内出生、成长的畲汉学生长期受民族氛围浸润,对畲族文化耳濡目染。
同时,优惠政策赋予畲族一定的“社会资本”,而获取这种资本的前提是拥有畲族民族身份。这一实际利益收获强化了畲族本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身份的认同。而民族地区户籍同样给汉族学生升学带来福利,并赋予了异地求学的汉族大学生特殊身份,在融入同辈群体等场景中,民族户籍身份成为其独特的“社会资本”,让他们在享受这一资本的同时,也对民族身份进行了反思,进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成为畲族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二、社区参与的实践图景:现状与“断代”困境
本研究以何雪松提出的“本土居民参与阶梯”为分析框架,发现目前景宁县的多数大学生在县域发展中仍处于“旁观”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忙于学业,缺乏社会实践机会;高考后多数学生为求学离开家乡,社交重心转移至网络虚拟社区,更难深入了解县域。且目前大学生参与县域发展主要通过三下乡活动,面临时间短、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等问题。
此外,县域对大学生身份的设定也部分阻碍了大学生的主动社区参与行为。长期以来,景宁县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相对狭窄,多数服务项目由政府部门设计并直接提供给青年,大学生对社区事务缺乏决策权和影响力,从而引发社区参与“断代”现象[2]。
三、民族发展的未来契机:基于两类群体的研究
基于McMillan的社区感理论,本研究以社区意识为中介变量,构建地方感与社区参与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对景宁县215名返乡就业大学生进行便利抽样,运用地方感量表、社区意识指数量表和社区参与量表测量相关变量。结果显示,地方感与社区参与呈强正相关,且社区意识在二者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成员资格”和“影响力”两维度的中介效应表明,增强大学生对自身社区影响力的感知,能间接提升其社区参与意愿[3]。
同时,对50名景宁县大学生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家乡发展表现出强烈自豪感与宣传意愿。他们通过转发官方媒体文章、返乡参与志愿行动等方式,在县域发展中展现出更高的信息化优势与热情。
四、结语
基于本研究,推动民族县域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参与社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社区意识、精准回应大学生需求。借鉴景宁县“畲雁归巢”等成功案例,社区意识强的大学生与社区可形成双向互利关系。大学生是民族县域发展的后备力量,县域应从大学生需求出发,搭建稳固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事业。同时,在县域内营造良好的社区参与氛围,助力本地学生逐步建立家乡归属感,为社区参与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何雪松,侯秋宇.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一个本土的阶梯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5):33-42+236.
[2]孙君洁,雷涛,虞悦.浙江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压力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06):100-107.
[3]邱开玉,董建辉.交往中生成:近代畲民的中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2):28-3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