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陕西省社区体育适老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汶希
文章字数:1614
  陕西省社区体育适老化发展路径研究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陕西省作为老龄化程度居西北首位的省份(60岁以上人口占比21.6%),其社区体育适老化转型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层面:政策执行层面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指导性文件,但地方配套实施细则缺失,导致基层执行出现偏差;设施配置层面呈现结构性失衡,以西安市为例,虽然整体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78%,但低收入社区使用率仅为32%,且适老化改造率不足40%;服务供给层面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特别是针对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定制化服务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性的适老化发展框架。
  研究基于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型的分析揭示了更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分配的基尼系数与老年参与率呈现显著负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社区体育投入每增加10%,老年参与率可提升6.8%;在政治子系统中,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直接影响实施成效,单一行政命令的效果较之\"激励+监管+服务\"的组合政策低约23%;在治理子系统中,多元主体权责不清导致服务碎片化,约65%的社区存在部门推诿现象;在文化子系统中,地域特色体育项目开发不足制约了文化认同,仅有28%的社区开展了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活动。这些结构性问题是制约社区体育适老化发展的关键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系统化的四维解决方案:在空间重构维度,建议建立分级分类的“10分钟适老健身圈”,按照社区老龄化率实施差异化配置,对老龄化率超过25%的重点社区优先配置智能康复设施、无障碍通道等适老化设备,并建立体医融合服务站,由专业医护人员提供运动风险评估和健康指导;在服务创新维度,提出开发精准化的分层课程体系,针对活力老人组织联赛活动,为失能老人设计康复训练课程,为空巢老人开设社交运动小组,同时试点“时间银行”互助机制,鼓励低龄老人通过志愿服务兑换未来养老服务;在智慧赋能维度,建议建设省级社区体育云平台,整合场馆预约、健康监测、线上教学等功能模块,配套推广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现运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目前试点社区的应用效果显示该措施可使老年参与率提升40%以上;在文化激活维度,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丝绸之路老年体育节”,深度融合陕南龙舟、陕北腰鼓等非遗元素,培育社区体育文化大使,增强活动的文化认同感。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研究建议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层面需要完善政策供给,将适老化指标纳入《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修订,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市场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培育社区体育服务企业;社会层面重点培育老年自治组织,成立社区体育委员会,提升老年群体的自我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地域差异化发展,关中地区可重点发展太极、健身气功等传统项目,陕北地区推广秧歌、腰鼓等民俗活动,陕南地区开发水上运动、登山等特色课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该研究的创新价值在于首次将积极老龄化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社区实践方案,通过建立“问题诊断-理论分析-路径构建-实施保障”的完整研究框架,系统性解决了社区体育适老化发展中的资源配置、服务供给、文化认同等结构性问题。实践表明,该方案在试点社区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成果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体育+”整合发展模式,其经验对实现从“被动养老”向“主动享老”的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化适老化标准体系建设,探索社区体育与银发经济的融合发展路径,为积极老龄化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方案。
  课题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积极老龄化视角下陕西省社区体育适老化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2025YB0206);2024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智慧社区体医融合健康中心构建——群众可穿戴式设备研究与示范”(20240150);2024年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银领智慧-智慧养老社区的产品设计”(S202410702156X)。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基础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