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
文章字数:2218
在全球健康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为世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然而,中医药文化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问题尤为关键。文化负载词汇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载体,它们不仅传递医学信息,还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因此,明确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汇的范围,将其与一般中医药词汇区分开来,并根据其特点、语义范畴、文化内涵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及翻译,是实现中医药文化跨文化适应和有效传播的基础。
一、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精准界定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概念,这些词汇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且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术语。而一般词汇主要描述具体的医学现象或操作,如“感冒”“发热”等,这些词汇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其文化内涵相对较为浅显,更容易在跨文化语境中找到对应的表达。
文化负载词语义范畴更广泛,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涵盖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一般词汇语义范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这些词汇的翻译相对较为直接。
文化负载词在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在日常交流和现代医学文献中使用频率较低。一般词汇在中医药文献和现代医学文献中均有较高使用频率,更容易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
在明确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精准界定标准之后,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是实现其有效翻译与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步骤。以下分类体系综合考虑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旨在为后续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清晰的框架。
哲学概念类词汇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包括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以及与自然、人体相关的哲学理念。英译时,若词汇在意义层面上不可分割且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则直接采用音译,如“五行”“Wu Xing”。如果词汇在意义上具有复合性或需要进一步阐释,则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以帮助跨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例如,“道法自然”可音译为“Daofa Ziran(“道法”与“自然”均为意义不可分割词汇则采用音译)”并附上“following the natural way(跟随自然规律)”作为解释,以帮助国际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人名、地理名、古籍名等词汇包括中医古籍中出现的古代人物名称、地理名称和文学作品名称。如果名称在意义上是某个集合意义,或者是中文词汇的缩写,英译时通常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以保留其文化特色并传播中医文化。如“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音译为“Liuhe”,并附上“six directions”(六个方位)作为解释。
中医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名词的英译中语用价值要高于文化价值,因为医疗文本的特殊性,在翻译这类词汇时优先在西医语境中寻找恰当合理的表达寻求语义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省译其文化内涵,用音译补缺,如,“金寒水冷”是中医病证名,指肺肾虚寒。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二者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将“金寒水冷”翻译为“Pulmonocryosis andNephrocryosis(肺寒及肾寒)”,这种翻译方式规避了文化中“金”和“水”对应“肺”和“肾”的内涵关系,仅保留了医学诊断信息,体现了此类词汇的语用性特征。
在翻译中药材名称时,需要结合植物学描述、拉丁名和汉语拼音,确保其在国际语境中的准确性和独特性[1]。例如,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半夏植物的根茎。其英文翻译中,除了使用植物名称“Pinellarhizome”外,还附上半夏药材的国际标准化药用名称,采用了“Rhizoma”,“根茎”“Pinelliae”拉丁属名、“Ternatae”种加词的组合译法。这种命名方式符合国际药典和植物分类学的规范,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准确识别和交流,还添加了汉语拼音“Banxia”,以确保在国际语境中能够识别与传递其中文内涵。
中药方剂的翻译不仅需要处理复杂的命名方式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在音译与意译、简洁性与信息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满足国际传播的需求[2]。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英译策略及其适用方剂特点:
以主药、主治病症、动物、功效命名的方剂采用“直译+剂型名”,如“麻黄汤”译为“Ephe-dra(麻黄)Decoction(汤剂)”,“败毒散”可根据功效+剂型译为“Antiphlogistic(消炎的)Powder(粉末)”;成分复杂或名称较长的方剂采用“音译+剂型名”,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英译时为避免翻译过长,药材名称采取音译再加上剂型名称的英文即可,同时保证了译文的信息性和简洁性;以服药时间命名的方剂采用“时间+剂型名”,如“鸡鸣散”译为“Rooster-Crow-ing(公鸡啼叫)Powder(粉末)”;名称中出现了主药、功效及剂型的方剂采用“主药+剂型名+for+功效”,如“朱砂安神丸”译为“Cinnabar(朱砂)Pill(药丸)forTranquilization(镇定)”。
本研究构建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分类体系具备全面性,广泛覆盖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各个主要方面,从哲学基础到现代应用,确保了分类的完整性,能够全面反映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系遵循层次性原则,按照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清晰地呈现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层次关系,还便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后,每个类别都具有明确的特点和英译难点,这使得分类体系针对性强,实践性高,从而提高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些特点共同确保了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适应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Chan, Timothy.TranslationandtheTransmiss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msterdam: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2]Nida, EugeneA.Principlesof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1964.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跨文化适应:基于语料库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汇英译探究”(2025QN0492)。
一、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精准界定
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概念,这些词汇在中医药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且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术语。而一般词汇主要描述具体的医学现象或操作,如“感冒”“发热”等,这些词汇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但其文化内涵相对较为浅显,更容易在跨文化语境中找到对应的表达。
文化负载词语义范畴更广泛,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涵盖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一般词汇语义范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这些词汇的翻译相对较为直接。
文化负载词在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在日常交流和现代医学文献中使用频率较低。一般词汇在中医药文献和现代医学文献中均有较高使用频率,更容易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二、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
在明确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精准界定标准之后,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是实现其有效翻译与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步骤。以下分类体系综合考虑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旨在为后续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清晰的框架。
哲学概念类词汇是中医药理论的基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义,包括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思维方式以及与自然、人体相关的哲学理念。英译时,若词汇在意义层面上不可分割且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则直接采用音译,如“五行”“Wu Xing”。如果词汇在意义上具有复合性或需要进一步阐释,则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以帮助跨文化语境下的理解,例如,“道法自然”可音译为“Daofa Ziran(“道法”与“自然”均为意义不可分割词汇则采用音译)”并附上“following the natural way(跟随自然规律)”作为解释,以帮助国际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人名、地理名、古籍名等词汇包括中医古籍中出现的古代人物名称、地理名称和文学作品名称。如果名称在意义上是某个集合意义,或者是中文词汇的缩写,英译时通常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以保留其文化特色并传播中医文化。如“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音译为“Liuhe”,并附上“six directions”(六个方位)作为解释。
中医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名词的英译中语用价值要高于文化价值,因为医疗文本的特殊性,在翻译这类词汇时优先在西医语境中寻找恰当合理的表达寻求语义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省译其文化内涵,用音译补缺,如,“金寒水冷”是中医病证名,指肺肾虚寒。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二者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病理上相互影响。将“金寒水冷”翻译为“Pulmonocryosis andNephrocryosis(肺寒及肾寒)”,这种翻译方式规避了文化中“金”和“水”对应“肺”和“肾”的内涵关系,仅保留了医学诊断信息,体现了此类词汇的语用性特征。
在翻译中药材名称时,需要结合植物学描述、拉丁名和汉语拼音,确保其在国际语境中的准确性和独特性[1]。例如,半夏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来源于半夏植物的根茎。其英文翻译中,除了使用植物名称“Pinellarhizome”外,还附上半夏药材的国际标准化药用名称,采用了“Rhizoma”,“根茎”“Pinelliae”拉丁属名、“Ternatae”种加词的组合译法。这种命名方式符合国际药典和植物分类学的规范,便于在全球范围内准确识别和交流,还添加了汉语拼音“Banxia”,以确保在国际语境中能够识别与传递其中文内涵。
中药方剂的翻译不仅需要处理复杂的命名方式和文化内涵,还需要在音译与意译、简洁性与信息性之间取得平衡,同时满足国际传播的需求[2]。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英译策略及其适用方剂特点:
以主药、主治病症、动物、功效命名的方剂采用“直译+剂型名”,如“麻黄汤”译为“Ephe-dra(麻黄)Decoction(汤剂)”,“败毒散”可根据功效+剂型译为“Antiphlogistic(消炎的)Powder(粉末)”;成分复杂或名称较长的方剂采用“音译+剂型名”,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英译时为避免翻译过长,药材名称采取音译再加上剂型名称的英文即可,同时保证了译文的信息性和简洁性;以服药时间命名的方剂采用“时间+剂型名”,如“鸡鸣散”译为“Rooster-Crow-ing(公鸡啼叫)Powder(粉末)”;名称中出现了主药、功效及剂型的方剂采用“主药+剂型名+for+功效”,如“朱砂安神丸”译为“Cinnabar(朱砂)Pill(药丸)forTranquilization(镇定)”。
本研究构建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分类体系具备全面性,广泛覆盖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各个主要方面,从哲学基础到现代应用,确保了分类的完整性,能够全面反映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系遵循层次性原则,按照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清晰地呈现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的层次关系,还便于研究者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最后,每个类别都具有明确的特点和英译难点,这使得分类体系针对性强,实践性高,从而提高了中医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些特点共同确保了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适应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Chan, Timothy.TranslationandtheTransmiss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msterdam: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2]Nida, EugeneA.PrinciplesofTranslation[M]. Leiden: Brill, 1964.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跨文化适应:基于语料库的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汇英译探究”(2025QN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