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朱小玉:生命火种的摆渡人
文章字数:1562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液内科病房里,总能看到一个纤瘦的身影在病床间穿梭。她会俯身倾听患者的诉说,也会仔细查看检验报告,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各色标记笔和一个小记事本。她就是朱小玉——一位立志用科技创新改写血液病患者命运的“生命摆渡人”。
作为中科大附一院血液内科主任、中科大血液和细胞治疗研究所副所长,朱小玉多年如一日,在病房与实验室之间架起桥梁,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希望。
破译移植医学的“时间密码”
2025年3月31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了朱小玉团队与中科大占成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通过调整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能使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减少40%-65%。这项研究从人体昼夜节律这一全新视角切入,揭示了移植时间与并发症之间的联系。
“就像人体有生物钟一样,免疫细胞的活性也呈现昼夜波动。”朱小玉解释道。团队通过分析大量临床数据发现,患者白天较早时间外周血呈现较弱的促炎免疫环境,在该段时间移植造血干细胞,能显著降低免疫细胞过度激活的风险。这一发现不仅为预防移植并发症开辟了新路径,更提示了评估药物疗效需考虑节律时间的关键因素。
这项研究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范例。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朱小玉既参与了实验室机制的探索,又主导了临床数据的验证工作。她特别强调:“这项成果得益于中科大‘新医学’发展理念,让我们临床医生与神经科学研究者能碰撞出创新火花。”
让“生命火种”重燃希望
2018年寒冬,患急性髓系白血病,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儿童小磊蜷缩在轮椅中,被父母推进朱小玉的诊室。
“当时他经历了14次化疗、3次复发,所有常规治疗手段都已用尽。”朱小玉回忆道。在亲缘供者配型失败的情况下,她为小磊制定了脐血移植方案。移植后MRD监测阳性的危急时刻,朱小玉果断采用尚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双阴性T细胞疗法,最终让这个男孩重获新生。
这样的案例在朱小玉的临床生涯中并不少见。她带领的移植中心每年完成脐血移植约200例,单中心完成例数及疗效均居国内首位、国际领先。脐血移植面临植入延迟、移植后复发无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等瓶颈,为此,朱小玉带领团队开展系列攻关,主编《脐血移植基础与临床》专著,获批“血液系统疾病脐血移植治疗并发症及时监测及疾病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牵头制定安徽省首个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地方标准《造血干细胞移植全流程管理》。2023年,该团队获批安徽省“恶性血液病脐血移植治疗”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架设科研与临床的生命桥梁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朱小玉始终保持着医者的温度。广东患者小李的故事就是最好例证——这位35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独自一人辗转求医,朱小玉不仅为他设计了个体化的“CART细胞治疗+脐血移植”方案,更在他移植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日夜守候。
当血小板持续不植入的危机来临时,朱小玉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异体巨核细胞疗法成为救命稻草。这样的医患情深在朱小玉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很多。在承担中国科大英才班教学任务、培养近20名硕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她始终教导学生:“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我们要用科技创新提升疗效,更要用人文关怀温暖生命。”
攀登血液病治疗新高峰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朱小玉很平静。“每个治愈出院的患者都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但那些尚未攻克的治疗难题更让我牵挂。”她说。
至今,朱小玉主持包括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项目等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省部级项目,带领团队在白血病发病机制、免疫细胞治疗等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她特别关注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Blood》《AmJ Hematol.》《Cell Reports》等顶级期刊。
“从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研解决问题,再将成果回馈临床——这就是我们坚持的创新路径。”朱小玉表示。在她看来,医学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做生命火种的守护者,用科技之光照亮患者重生的道路。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