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胡伟:破译新药研发的“科学密码”
文章字数:1709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拨云见日的前提是停止东张西望,朝着理想坚定奔跑。在全球新药研发成功率仅7.9%的严峻形势下,从困难重重的原地出发,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胡伟怀揣着科技报国之心,在科学赛道上锚定目标,孜孜以求,十年如一日把辛苦变为浪漫,将青春融入时代发展,初心如炬,以生命赴使命,为当代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技术痛点中
锻造“全链条”利器
在守护人类健康的征途中,药学始终扮演着保护者的角色。“科学是我与未知世界的对话,每一次新发现都让我惊叹于生命的精妙与自然的伟大。”胡伟说,作为一名临床药理学科技工作者,他有着自己的使命——构建全链条新药研发技术体系、守护人民健康。面对我国新药临床评价体系薄弱的困境,胡伟敏锐洞察到破局的关键在于打通研发全流程。他牵头组建“创新药物临床评价和转化”科研团队,以破釜沉舟的意志,建立起创新药物早期临床研究技术、基于模型引导的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正胰岛素钳夹临床研究技术、高变异药物生物等效性临床评价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
此外,针对我国缓控释制剂开发效率低的\"卡脖子\"难题,胡伟建立的临床药理学早期临床评价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制剂工艺从经验摸索到精准设计的跨越,极大缩短了我国缓释制剂的研发周期。它将缓释制剂研发从“经验试错”的泥沼中解放出来,迈入“精准设计”的新纪元。该技术成功指导开发了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等10个高端制剂,已获批上市6个,相关成果获批专利1项,获202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中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已实现销售金额2.8亿元,迅速惠及全国数百万抑郁症患者。此项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高端制剂的研发效率,更通过减少临床试验次数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和受试者风险,体现了科技惠民的根本宗旨。
为协助临床试验工作,胡伟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他创新建立的新药临床试验关键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技术体系,如同为整个流程装上了“智慧大脑”,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质量实时监控与风险智能预警,有效破解了临床试验效率低、成本高的行业难题。这套智能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试验效率与数据可靠性,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主持项目签署合同6.46亿元,应用于数据采集系统,产生销售合同2.6亿元;获得了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面向产业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
“研究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从业近三十年,胡伟立鸿鹄之志,服务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的征程中,他带领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团队始终坚守科技创新一线。2023年,团队迎来历史性突破——成功通过美国FDA核查,成为安徽省首家获FDA认证的临床试验机构。这一认证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更打通了安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在国家药监局CDE平台数据中,团队2023年开展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数位列全国综合医院第7,牵头创新药I期项目数高居全国第2。自2019年成立以来,团队累计开展321项临床试验项目,成为引领医药创新的“排头兵”。
胡伟说,自己和团队不仅要致力于解决临床问题,更要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真正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力量。通过与合肥立方制药、华方医药等企业建立紧密合作,胡伟和他的团队助推多个创新药成功上市。
作为学科带头人,胡伟深谙创新薪火相传之道。他牵头成立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他更前瞻性地打造“药物临床试验实训中心”学科共建项目,为本科生打开“早期接触科研”的大门,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准研究平台。他指导的29名博硕士研究生中,3人继续深造,其余均成为行业骨干;指导的4名博士后中,3人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他本人也荣膺安徽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荣誉等身,星光不负追梦人。胡伟用十余年如一日的深耕,不仅突破了一个个关键技术,更探索出“基础发现-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创新范式。他的故事证明,当科学家将个人才智深深扎根于国家亟须的土壤,就能让创新的根系穿透技术坚冰,最终生长出守护亿万人健康的参天大树——这条路,胡伟仍在坚定前行,面向未来,他将继续以服务健康中国为己任,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研究平台,为提升我国医药创新能力和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