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亲仁善邻:传统智慧与时代价值
文章字数:2785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意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以友善态度与邻国相处,这是立国的法宝”。这一理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处理邻里、邦交关系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亲仁善邻”理念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更在社会治理、国际交往、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一、“亲仁善邻”理念的传统智慧
“亲仁善邻”可以从“亲仁”与“善邻”两方面来理解。“亲仁”即亲近仁德或仁德之人,注重内在修养,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善邻即以仁德之道处理邻里关系,注重外在实践,倡导推己及人、以诚相待。
“亲仁”是指要亲近仁德或仁德之人,使自己也成为仁者。“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推己及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及至敬重他人的长辈,从爱护自己的子女延伸至关怀他人的子女,将其扩展到社会乃至国家层面。正如《论语》中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自觉地、真心诚意地追求“仁”,那么仁德便会自然显现。“亲仁”深刻体现了儒家“立己达人”的价值观念,构建了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要求个人“克己复礼”,提升自我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仁德,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成就他人,最终形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生态,由“亲亲而仁民”递进至“仁民而爱物”,达到家庭和睦、邻里友善乃至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善邻”是指要和邻居或邻邦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六尺巷”的礼让佳话,邻里和睦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邻”不仅可以指地缘上的邻居、邻里,同时也可以指道义上相近的国家。“善邻”契合中华民族对人际、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和平,睦邻友好,同各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善邻”提倡以和为贵,强调和平共处的价值;在行为准则上,主张“以德服人”,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反对侵略扩张;在实现路径上,倡导“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包容多元。
“亲仁”是“善邻”关系的基础,“善邻”是“亲仁”理念的实践。其本质上是周代政治智慧中“力”“礼”“利”三者动态平衡的体现,是在“力”的博弈中,通过尊崇“礼”来追求“利”的理性行为。周王室衰落后,列国依靠军事力量开展争霸斗争,因而“亲仁善邻”实际是以实力为后盾,若无“力”则无资格谈“善邻”。周代以“礼”规范等级关系,“亲仁善邻”是“礼”的延伸。列国通过遵守“礼”以换取他国认同,以实现“利”,服务国家生存与发展。随着时代发展,“亲仁善邻”理念逐渐升华,在历史演进中被赋予更加深刻的道德意义。“亲仁”作为向内的道德追求,“善邻”作为向外的实践智慧,二者共同凝练出对内修身、对外睦邻的双重智慧,共同塑造了以道德为根基、以和谐为方法、以共赢为目标、以天下为视野的相处之道。
二、“亲仁善邻”的时代价值
“亲仁善邻”为社会治理提供润滑剂。“远亲不如近邻”,和睦的邻里关系是理想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治理中融入“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智慧,有助于培育社会成员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和睦之道处世的价值观念。当社会成员能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考虑处理问题时,自然更加倾向于通过协商而非对抗来化解矛盾纠纷。以“亲仁善邻”的理念凝聚共识,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将群众自治与法治保障相结合,有助于让“仁爱、和谐”之风盛行,化解社会戾气,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从“枫桥经验”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到“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秉持“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的核心理念,“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治理智慧已在当代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营造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和谐社会环境提供了强大助力。
“亲仁善邻”为国际交往提供压舱石。“亲仁善邻”思想积淀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厚重底蕴,为当今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推动合作、共享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绝非依靠战争和掠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它不仅是中国外交的指南针,更为应对国际变局提供了新思维——靠仁爱而非强权,靠对话而非对抗,靠共生而非独霸。“亲仁善邻”强调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守望相助。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友好合作,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与各国共迎风险挑战,共享发展机遇,这不仅展现出中国开展国际交往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智慧,更以“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智慧为全球治理注入持久稳定的力量,为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亲仁善邻”为文明互鉴提供连心桥。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具有独特性与包容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作为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为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共存与合作提供了基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亲仁善邻”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搭建跨文明对话平台,尊重不同文明,坚持互利合作。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到故宫文物修复中的中外专家协作;从《论语》等典籍的多语种翻译工程,到中医药文化通过走向全球,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共谋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促进文明对话、构建包容互鉴的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新选择,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与担当。
“亲仁善邻”作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处世智慧,蕴含着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明确了个人修身齐家的道德准则,更为社会治理、国际交往、文明互鉴提供了宝贵指导。深入挖掘和诠释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将“亲仁善邻”的哲学智慧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力量,推动实现天下一家、万物并育的理想图景。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知识图谱赋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4203);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临沂大学)”(项目编号:21SZJS37010452)
一、“亲仁善邻”理念的传统智慧
“亲仁善邻”可以从“亲仁”与“善邻”两方面来理解。“亲仁”即亲近仁德或仁德之人,注重内在修养,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善邻即以仁德之道处理邻里关系,注重外在实践,倡导推己及人、以诚相待。
“亲仁”是指要亲近仁德或仁德之人,使自己也成为仁者。“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将“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推己及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及至敬重他人的长辈,从爱护自己的子女延伸至关怀他人的子女,将其扩展到社会乃至国家层面。正如《论语》中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自觉地、真心诚意地追求“仁”,那么仁德便会自然显现。“亲仁”深刻体现了儒家“立己达人”的价值观念,构建了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要求个人“克己复礼”,提升自我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仁德,进而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我、成就他人,最终形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生态,由“亲亲而仁民”递进至“仁民而爱物”,达到家庭和睦、邻里友善乃至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善邻”是指要和邻居或邻邦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六尺巷”的礼让佳话,邻里和睦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邻”不仅可以指地缘上的邻居、邻里,同时也可以指道义上相近的国家。“善邻”契合中华民族对人际、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理想追求,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和平,睦邻友好,同各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在价值取向上,“善邻”提倡以和为贵,强调和平共处的价值;在行为准则上,主张“以德服人”,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反对侵略扩张;在实现路径上,倡导“和而不同”,彼此尊重,包容多元。
“亲仁”是“善邻”关系的基础,“善邻”是“亲仁”理念的实践。其本质上是周代政治智慧中“力”“礼”“利”三者动态平衡的体现,是在“力”的博弈中,通过尊崇“礼”来追求“利”的理性行为。周王室衰落后,列国依靠军事力量开展争霸斗争,因而“亲仁善邻”实际是以实力为后盾,若无“力”则无资格谈“善邻”。周代以“礼”规范等级关系,“亲仁善邻”是“礼”的延伸。列国通过遵守“礼”以换取他国认同,以实现“利”,服务国家生存与发展。随着时代发展,“亲仁善邻”理念逐渐升华,在历史演进中被赋予更加深刻的道德意义。“亲仁”作为向内的道德追求,“善邻”作为向外的实践智慧,二者共同凝练出对内修身、对外睦邻的双重智慧,共同塑造了以道德为根基、以和谐为方法、以共赢为目标、以天下为视野的相处之道。
二、“亲仁善邻”的时代价值
“亲仁善邻”为社会治理提供润滑剂。“远亲不如近邻”,和睦的邻里关系是理想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在社会治理中融入“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智慧,有助于培育社会成员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和睦之道处世的价值观念。当社会成员能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考虑处理问题时,自然更加倾向于通过协商而非对抗来化解矛盾纠纷。以“亲仁善邻”的理念凝聚共识,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将群众自治与法治保障相结合,有助于让“仁爱、和谐”之风盛行,化解社会戾气,解决好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从“枫桥经验”坚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则,到“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秉持“亲无讼、尚和合、崇谦让”的核心理念,“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治理智慧已在当代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营造政通人和、安居乐业和谐社会环境提供了强大助力。
“亲仁善邻”为国际交往提供压舱石。“亲仁善邻”思想积淀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厚重底蕴,为当今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推动合作、共享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以德服人”的治理智慧,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绝非依靠战争和掠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敦亲睦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理念。”它不仅是中国外交的指南针,更为应对国际变局提供了新思维——靠仁爱而非强权,靠对话而非对抗,靠共生而非独霸。“亲仁善邻”强调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守望相助。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充分继承了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优良传统,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深化友好合作,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与各国共迎风险挑战,共享发展机遇,这不仅展现出中国开展国际交往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智慧,更以“亲仁善邻”这一传统智慧为全球治理注入持久稳定的力量,为变局中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亲仁善邻”为文明互鉴提供连心桥。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具有独特性与包容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作为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为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共存与合作提供了基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亲仁善邻”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积极搭建跨文明对话平台,尊重不同文明,坚持互利合作。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从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国际合作,到故宫文物修复中的中外专家协作;从《论语》等典籍的多语种翻译工程,到中医药文化通过走向全球,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共谋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促进文明对话、构建包容互鉴的世界提供了新思路、新选择,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与担当。
“亲仁善邻”作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处世智慧,蕴含着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共生共荣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明确了个人修身齐家的道德准则,更为社会治理、国际交往、文明互鉴提供了宝贵指导。深入挖掘和诠释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将“亲仁善邻”的哲学智慧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力量,推动实现天下一家、万物并育的理想图景。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知识图谱赋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4203);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项目“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临沂大学)”(项目编号:21SZJS3701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