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行业特色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张宪红1,李美珊2,邹钰1,孙栩1,闫乃玉1
文章字数:2530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概念与发展趋势已成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的关注焦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即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突出的学习能力、强大的适应能力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生产力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的核心作用,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标志,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前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行业特色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教育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快速变化的新技术和新产业时,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一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更新周期长,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反映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这种滞后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实践创新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不足。由于实践创新平台和实验室设备的限制,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些教育机构在评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时,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创新过程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需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实践创新资源、完善实践环节和激励机制等措施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特色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从而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公共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是促进跨学科学习、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场所。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和技术进步,高校必须建立一个全面而灵活的课程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构建公共课程平台时,首先要确保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产业相关性,这意味着课程内容需要与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发展相匹配。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案例研究、实验室实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引入创新实验室、研究工作室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实验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公共课程平台应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开设,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跨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强调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和应用。
  (三)专业模块课程平台。专业模块课程的设置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技能培养: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后续的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2)实践操作训练:通过实验室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设置专门的创新课程,如创新设计、创新方法论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能。4)跨学科知识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5)项目导向学习:通过项目驱动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6)持续更新课程内容: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适应性。
   三、实施路径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利用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等都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向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模式转变。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与评价,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每一次活动都应有实施方案,并由专门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方面的启发与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的扩展。实践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地评价和总结。
  四、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行业特色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诸多挑战和问题,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立足于行业需求,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研究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业特色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理念,树立系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建立持续的课程评估与更新机制,同时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作者单位:1.黑龙江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4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的行业特色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JGYB2024571);202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0124012)。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