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创新与实践
谭果
文章字数:2765
  摘要:随着高校实验室规模与复杂性的提升,传统安全管理方法面临数据碎片化、风险识别滞后、隐患治理低效等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应用。通过分析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挑战,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提出了融合大数据技术与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高校实验室的智能化安全管理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管理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实验室安全管理也成为了维护校园稳定和促进科研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存在数据收集不全面、风险识别不准确、隐患排查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安全管理的需求。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驱动安全管理创新的重要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实验室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挖掘,为实验室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了可能。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技术与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相结合,构建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构建
  (一)大数据驱动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旨在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技术,精准识别高校实验室风险源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该体系可动态调整风险分级标准,将风险分为重大、较大、一般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并针对不同等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
  实验室风险源辨识与分析。高等院校实验室中存在多种风险源,涵盖化学危险品、生物病原体、放射性物质、高压设备、电气设施等。通过全面的调研与数据分析,可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并对其类别、特性及危害程度进行详尽阐述。
  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优化。对上述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实验室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综合考量风险源的固有危险性、暴露频率、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等关键因素,并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模型进行持续优化,以提升风险评估的精确度与可靠性。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级方法。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实验室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风险分级标准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风险分级结果与实际状况相吻合。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进行差异化管控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于重大风险源,实施严格的重点监控和专项治理;对于较大风险源,加强日常管理和定期检查;对于一般风险源,执行基础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对于低风险源,则维持常规管理。
  (二)大数据驱动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构建,旨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隐患信息并分类整理,建立隐患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化隐患排查工具,实现自动排查与预警;建立隐患整改跟踪机制,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建立隐患预警模型,提前发出预警信息,为隐患治理提供时间提前量,从而提升高校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收集与整理隐患信息。建立隐患信息收集机制,通过实验室自查、安全巡查、师生举报等多种渠道收集隐患信息。对收集到的隐患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隐患数据库。
  智能化隐患排查方法。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实验室安全隐患进行自动排查和预警。例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发现设备异常运行状态,及时发出警报。
  优化隐患治理流程,实现闭环管理。优化隐患治理流程,确保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得到有效管理。建立隐患整改跟踪机制,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理。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防止隐患反复出现。
  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隐患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隐患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隐患发生的规律和趋势。建立隐患预警模型,根据模型预测结果,提前发出隐患预警信息,为隐患治理提供时间上的提前量。
  (三)双重预防机制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双重预防机制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涵盖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和展示层的架构设计,实现实验室安全数据的采集、存储与集成管理,开发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功能模块,提供数据支持和便捷操作界面。
  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设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和展示层。数据层负责实验室安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应用层实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各项功能;服务层提供数据支持和业务服务;展示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直观便捷的操作界面。
  实验室安全数据的集成与管理。将实验室设备数据、人员数据、环境数据、隐患数据等进行统一管理和整合。建立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和索引,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和可用性。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功能模块的开发。包括风险源管理、风险评估、风险分级、风险预警、隐患信息录入、隐患排查计划制定、隐患整改跟踪、隐患统计分析等。通过功能模块的组合应用,实现双重预防机制的信息化管理。
  三、大数据驱动的双重预防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数据质量问题与应对策略。由于实验室数据来源广泛且格式多样,在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记录错误或偏差导致、关键信息缺失造成、不同系统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需建立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对数据质量问题,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全面评估。采用ETL工具进行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填补等数据清洗操作;建立数据溯源机制规范采集流程;从实验设备接口、人工录入等数据通过标准化采集模板和双人校验制度确保原始数据质量。
  (二)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与解决方案。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通常包含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设备管理等十余个子系统,这些系统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和数据标准。实践中存在API接口不兼容、数据格式冲突等集成障碍,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同时,为适应新的安全管理要求和技术发展,系统需要持续更新迭代,但受限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和运维预算不足,许多实验室面临升级滞后的困境。因此加强与技术供应商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认证培训”方式,培养既懂实验室业务又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季度维护日历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制定系统更新和维护计划。
  四、总结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双重预防机制将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有效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实验室风险的精准管控和隐患的及时治理。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支持,为双重预防机制的实施提供更有效的保障,提高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隐患排查的效率。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实验技术与管理研究项目“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GXKS2023SY002)。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