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文章字数:3023
摘要:新经济形态的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构成了当前高职教育的“新形势”。在此背景下,探析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形势下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多层面关键因素,旨在为优化其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影响因素;职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对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在此“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识别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发展路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探析这些关键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并为构建以职业能力与素养为核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奠定基础。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将职业教育置于战略高地,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等地位,为高职教育注入强大政策动力;产业层面,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层面,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大国工匠”精神的广泛弘扬,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认同不断提升,加之职业本科等纵向贯通机制的建立,高职学生的向上发展通道日益拓宽。[1]
(二)新形势下的现实挑战。首先,新技术迭代加速导致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技能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革,面临结构性就业风险;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生态系统仍不完善,表现为:学生层面,部分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职业选择中存在盲从与迷茫;社会层面,“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制约学生的职业自信与多元发展;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未能及时响应产业变革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限制了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新形势下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外部土壤,能够通过政策导向、产业变革与文化氛围三重维度深刻影响学生的发展轨迹。国家层面,“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定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的“同等重要地位”原则,共同构建了支持高职人才成长的制度框架,尽管政策落地的区域不均衡性仍是现实挑战;产业层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形态迅猛发展,既为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学生开辟了全新职业空间,也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塑了就业机会分布,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生态;文化层面,工匠精神的国家倡导与技能人才的媒体聚焦正逐步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然而“唯学历论”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存续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与选择视野,积极导向的社会文化对于培育职业自豪感、拓展职业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学校教育因素。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塑造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竞争力构建的核心,院校能否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深化校企合作,融入数字素养等前沿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须具备理论深度,更应拥有行业经验厚度和技术前沿敏感度,其职业引导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至关重要;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则通过个性化的规划指导、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以及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创业教育支持,构成学生职业决策的导航系统;而崇尚实践、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丰富的创新创业平台,则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探索勇气,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2]
(三)学生个体因素。学生自身特质作为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职业成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是职业发展的起点,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洞察深度、对自身特质的准确把握,以及据此制定职业发展路径的能力,直接影响职业选择的精准度和长期发展轨迹;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构成职业竞争力的双翼,除专业硬技能外,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学习适应、沟通协作等通用能力在新经济环境下愈发重要,成为应对职业变革的关键资本;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心态决定了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务实开放的职业观念和积极弹性的就业心态,成为复杂就业环境中把握机遇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网络,则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外部资源支持,这四大个体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三、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与社会层面。精细化职教法规实施细则,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努力推动职教与产业规划有效对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同时加大技能人才价值宣传,树立典型,举办高水平技能赛事,营造“尊技重能”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3]
(二)高职院校层面。以职业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为核心,动态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增设新经济相关专业方向,强化跨学科融合。实施能力进阶式培养,将产业前沿及时融入教学,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支持服务。从入学到就业形成一体化指导链条,建立个性化职业能力档案,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依托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水平实践平台,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
(三)学生个人层面。积极把握国家政策和产业趋势,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分阶段成长路径。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职业韧性,在专业技能基础上,有意识培育数字化能力、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拓展职业视野。树立积极务实的职业观,理性看待初次就业,敢于尝试新兴领域,在变革中把握成长契机,掌握职业发展主动权。
四、结语
新经济形态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宏观政策与产业环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质量、学生个体能力与素质等因素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与学生个人协同努力,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适应新形势、服务新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黎,邓彤.智能制造时代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应对策略[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4(4):52-58.
[2]乔毅.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必要性及自组织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7):71-74.
[3]张婷,张宏艳,裴远阳.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7):89-92.
基金项目:2024—2025年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贵州省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QNYB24082)
作者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影响因素;职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对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明确要求。在此“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识别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发展路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探析这些关键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其综合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并为构建以职业能力与素养为核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奠定基础。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国家层面,“十四五”规划将职业教育置于战略高地,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平等地位,为高职教育注入强大政策动力;产业层面,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空间;社会层面,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与“大国工匠”精神的广泛弘扬,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认同不断提升,加之职业本科等纵向贯通机制的建立,高职学生的向上发展通道日益拓宽。[1]
(二)新形势下的现实挑战。首先,新技术迭代加速导致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匹配难度加大,部分学生技能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革,面临结构性就业风险;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生态系统仍不完善,表现为:学生层面,部分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职业选择中存在盲从与迷茫;社会层面,“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制约学生的职业自信与多元发展;教育层面,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未能及时响应产业变革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限制了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二、新形势下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宏观环境因素。宏观环境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外部土壤,能够通过政策导向、产业变革与文化氛围三重维度深刻影响学生的发展轨迹。国家层面,“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定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的“同等重要地位”原则,共同构建了支持高职人才成长的制度框架,尽管政策落地的区域不均衡性仍是现实挑战;产业层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形态迅猛发展,既为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学生开辟了全新职业空间,也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塑了就业机会分布,经济发达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生态;文化层面,工匠精神的国家倡导与技能人才的媒体聚焦正逐步改变传统评价体系,然而“唯学历论”等根深蒂固观念的存续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职业自信与选择视野,积极导向的社会文化对于培育职业自豪感、拓展职业想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学校教育因素。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塑造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竞争力构建的核心,院校能否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深化校企合作,融入数字素养等前沿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须具备理论深度,更应拥有行业经验厚度和技术前沿敏感度,其职业引导能力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至关重要;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则通过个性化的规划指导、精准的就业信息服务以及针对新就业形态的创业教育支持,构成学生职业决策的导航系统;而崇尚实践、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丰富的创新创业平台,则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与探索勇气,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2]
(三)学生个体因素。学生自身特质作为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职业成功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是职业发展的起点,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洞察深度、对自身特质的准确把握,以及据此制定职业发展路径的能力,直接影响职业选择的精准度和长期发展轨迹;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构成职业竞争力的双翼,除专业硬技能外,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学习适应、沟通协作等通用能力在新经济环境下愈发重要,成为应对职业变革的关键资本;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心态决定了职业选择的倾向性,务实开放的职业观念和积极弹性的就业心态,成为复杂就业环境中把握机遇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可获得的社会支持网络,则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外部资源支持,这四大个体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三、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与社会层面。精细化职教法规实施细则,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基层。努力推动职教与产业规划有效对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同时加大技能人才价值宣传,树立典型,举办高水平技能赛事,营造“尊技重能”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现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精准对接,为学生提供优质实践平台。[3]
(二)高职院校层面。以职业能力与素养协同发展为核心,动态优化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增设新经济相关专业方向,强化跨学科融合。实施能力进阶式培养,将产业前沿及时融入教学,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支持服务。从入学到就业形成一体化指导链条,建立个性化职业能力档案,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依托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和高水平实践平台,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
(三)学生个人层面。积极把握国家政策和产业趋势,明确职业目标,制定分阶段成长路径。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职业韧性,在专业技能基础上,有意识培育数字化能力、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拓展职业视野。树立积极务实的职业观,理性看待初次就业,敢于尝试新兴领域,在变革中把握成长契机,掌握职业发展主动权。
四、结语
新经济形态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通过对影响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发现宏观政策与产业环境、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服务质量、学生个体能力与素质等因素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优化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路径,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企业与学生个人协同努力,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培养更多适应新形势、服务新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黎,邓彤.智能制造时代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应对策略[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2,24(4):52-58.
[2]乔毅.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必要性及自组织管理研究[J].成人教育,2017,37(7):71-74.
[3]张婷,张宏艳,裴远阳.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4(7):89-92.
基金项目:2024—2025年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贵州省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QNYB24082)
作者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