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青年赓续中华文脉的路径探究
文章字数:247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青年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力量。青年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赓续中华文脉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青年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新时代青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实践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青年赓续中华文脉是青年对于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念,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青年赓续中华文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领悟中华文脉的丰富内涵,科学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突出中华文化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思想引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在传承千年学风百代文风中赓续中华文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先哲围绕着“知”与“行”关系展开的论争,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千年学风百代文风,生成为中华文化基因并融入中华文脉之中。如果说宋明理学在“知”与“行”关系的论争上尚主要局限于道德修养的领域,那么,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在学风上已经超越了道德活动,形成了经世致用、安邦济世的实践性品格,无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需要具备的品格。中华文脉承载的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凝聚着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情怀、厚德载物的胸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质朴秉性,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承载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滋养。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传承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展示中华文化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坚持在丰富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化、文明、哲学、智慧是联为一体的。理解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需要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这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底蕴,避免各种发展陷阱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植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智慧。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的圣人人格,确立“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倡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价值追求。中国哲学有认识自然的独特方法,有思考人生的独特范畴,有解决问题的独特逻辑,由此构成了卓越的中国智慧。中国哲学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丰富了中国智慧。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情,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道路的哲学智慧,展现中华文脉的古老光辉和现代风采,在丰富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四、坚持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艺创作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观念、“文以载道”的功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围绕“敬德保民”思想形成的周朝礼乐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艺创作,围绕“文”与“道”的关系展开论述而形成的“文以载道”思想传统已经以传统戏曲、古典音乐、文化遗产等形式蕴含于中国历代文艺作品中。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探索新时代社会生活与新时代文艺的共情融合机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优势,用跟上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赓续中华文脉。
五、坚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赓续中华文脉是对中华文化的感知、理解、认同、坚守、传承和发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价值理念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要素与结构的科学整合并形成新的文化价值,遵循的是文化传承的守正原则。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智慧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这一过程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发展,既形成了新的文化成果,又产生了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遵循的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原则。中华文化涵养了崇尚“道法自然”的价值向度,创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虞衡制度,形成了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例如,《论语》中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形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契合中华文化内涵和当代文化发展形式的话语,激活沉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传统的生态观、发展观、系统观等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崇左市委党校
一、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实践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青年赓续中华文脉是青年对于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坚定信念,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要求。青年赓续中华文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领悟中华文脉的丰富内涵,科学阐释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突出中华文化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思想引领,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坚持在传承千年学风百代文风中赓续中华文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先哲围绕着“知”与“行”关系展开的论争,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千年学风百代文风,生成为中华文化基因并融入中华文脉之中。如果说宋明理学在“知”与“行”关系的论争上尚主要局限于道德修养的领域,那么,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在学风上已经超越了道德活动,形成了经世致用、安邦济世的实践性品格,无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都是中国人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需要具备的品格。中华文脉承载的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凝聚着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情怀、厚德载物的胸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勇敢的质朴秉性,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承载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成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厚滋养。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传承千年学风百代文风,展示中华文化道德实践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坚持在丰富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化、文明、哲学、智慧是联为一体的。理解中国道路的文化内涵需要立足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这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底蕴,避免各种发展陷阱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植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智慧。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的圣人人格,确立“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理想,倡导人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价值追求。中国哲学有认识自然的独特方法,有思考人生的独特范畴,有解决问题的独特逻辑,由此构成了卓越的中国智慧。中国哲学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丰富了中国智慧。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情,深度挖掘中国式现代道路的哲学智慧,展现中华文脉的古老光辉和现代风采,在丰富中国哲学中国智慧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
四、坚持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赓续中华文脉
文艺创作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优秀的文艺作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观念、“文以载道”的功能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围绕“敬德保民”思想形成的周朝礼乐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艺创作,围绕“文”与“道”的关系展开论述而形成的“文以载道”思想传统已经以传统戏曲、古典音乐、文化遗产等形式蕴含于中国历代文艺作品中。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探索新时代社会生活与新时代文艺的共情融合机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优势,用跟上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开拓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新境界,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赓续中华文脉。
五、坚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赓续中华文脉是对中华文化的感知、理解、认同、坚守、传承和发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要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价值理念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赋予新的表现形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要素与结构的科学整合并形成新的文化价值,遵循的是文化传承的守正原则。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智慧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这一过程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发展,既形成了新的文化成果,又产生了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遵循的是文化传承的创新原则。中华文化涵养了崇尚“道法自然”的价值向度,创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虞衡制度,形成了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智慧。例如,《论语》中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形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青年赓续中华文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契合中华文化内涵和当代文化发展形式的话语,激活沉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对传统的生态观、发展观、系统观等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崇左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