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的价值与路径
艾显斌
文章字数:257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时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各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内涵,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是其保护传承的有效举措,指在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对红色体育文化资源进行采集、重构与转化,充分释放红色体育文化资源自身活力及价值的实践活动。《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2022)明确提出,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等具体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为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仍然存在价值识别不清、技术路径不明等现实问题,导致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效果不显。因此,深入探究红色体育文化数字化活化利用的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对于推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的价值意蕴
  (1)历史价值:筑牢永续传承的红色体育文化记忆新体系。红色体育文化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育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其数字化活化利用,能有效推动资源从静态保存向活化记忆转化,为红色体育文化的永续传承筑牢根基。首先,运用数字化手段可将分散于各地的资源进行系统采集、整理与建库,实现资源的原真保存与活态复现,夯实红色体育文化数字记忆基础。其次,借助数字化平台能有效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高效利用,使其在学术研究、教学传播和管理服务等实践利用中广泛凝聚红色体育文化的全民记忆。最后,通过虚拟博物馆、沉浸式展演等形式能增强用户沉浸体验与情感共鸣,唤醒红色体育文化的时代记忆与精神认同。
  (2)文化价值:重塑多元交互的红色体育文化表达新范式。红色体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数字化活化利用有助于突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与单一模式,推动红色体育文化表达从单向输出向多元交互跃迁。其一,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展陈与可视化叙事等传播场景,实现红色体育文化可视、可感、可触的多维表达。其二,通过数字平台整合影像、文献、实物等多元资源,赋予红色体育文化以数字生命,提升其传播感染力与文化吸引力。其三,借助用户参与式创作与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不断拓展红色体育文化表达边界,使其在广泛参与中被持续激活、演绎和共享,塑造契合新时代语境的传播新范式。
  (3)教育价值:构建全景浸润的红色体育文化育人新生态。红色体育文化资源作为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承载着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育人功能。其数字化活化利用,可推动红色体育文化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形成覆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全景式、浸润式育人新生态。一方面,借助数字采集与可视化技术,可将红色体育赛事、英雄人物、历史场景等转化为数字教材、虚拟展馆与沉浸式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另一方面,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互动媒介,能够实现按需推送与即时反馈,增强学生对红色体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理解。此外,数字化技术还推动红色体育文化教育资源向基层、社区、群众延伸,形成人人可学、时时可用、处处可感的育人新环境。
  (4)经济价值:培育跨界融合的红色体育文化数字新业态。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为“红色体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借助数字技术,可加快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要素重组与跨界流动,拓展其在体育消费场景中的衍生功能,推动赛事运营、红色研学、红色文旅、沉浸展陈等融合应用落地见效。同时,数字平台可打通红色体育文化资源在内容创作、运营传播、用户互动、品牌延展等环节的产业链条,催生红色体育数字文创、虚拟体验、AR赛事、智能导览等新型消费场景,推动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由展品向产品、由资源向资产转化,形成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2、红色体育文化资源数字化活化利用的实现路径
  (1)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数据采集建档。一是对散存于革命老区、纪念馆、档案馆的红色体育遗址、器械、文献及口述史料开展拉网式普查,按历史价值、资源类别、濒危等级等分类建册;二是运用三维扫描、高清摄像、动作捕捉等技术精准记录实体资源,同时对文献、报刊、训练手册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转录,确保数据原真性与可用性;三是构建统一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集成文本、图像、音视频、三维模型等多模态数据,实现资源的关联调用、分级管理与动态更新。
  (2)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知识转化。一是构建红色体育文化本体框架,规范概念体系,实现跨资源的语义关联;二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文献与口述史中抽取事件、人物、地点等要素,动态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三是将结构化知识转化为短视频、交互式时间轴、AR训练手册等多元形态,适配移动端传播需求;四是开放API接口支持研究者标注史料,并设计UGC工具,促进公众参与知识再生产。
  (3)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传播展示。一是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复原红色体育场景与人物事迹,重建沉浸式传播空间,增强体验感与参与度;二是打造适配多终端的传播产品,如微展览、小程序与导览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三是引入语义搜索与智能推荐机制,优化内容分发与用户交互;四是结合社交平台和主题活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4)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的数字业态创新。一是依托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三维建模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红色体育展览、数字文创、互动游戏等新型体验业态;二是结合区块链与NFT技术,开发可收藏、可交易的红色体育数字藏品,拓展文化消费场景;三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与反馈机制,实现内容的动态更新与个性化分发,构建创意、传播与消费闭环,推动红色体育文化内容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释放。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体育文化资源空间识别及数字活化利用研究(24CTY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艾显斌为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