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纪杰:以科技守护生命 用大爱照亮未来
文章字数:1707

他既能在实验室里攻克火灾安全难题,又能深入火灾现场开展科学调查;既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科研人才,又凭借优秀科普书收获一大批青少年粉丝;既能潜心基础理论研究,又能将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他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级研究员、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纪杰。
破解火灾安全难题
从火羽流基础理论到文物建筑防火技术,从人工智能火灾预测到重大工程消防设计,纪杰的研究始终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展开。在火羽流理论研究方面,纪杰系统揭示了受限火羽流行为的燃烧物理、流动和传热耦合作用机理,发展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受限火羽流行为理论。如今,该理论已被国际火灾领域两大数值模拟软件作为基准数据和模型,不仅被国内外建筑消防规范采纳,更为北京CBD核心区地下空间、锦屏极深地下实验室、合肥新光源、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消防安全提供了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撑。
面对文物建筑防火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纪杰带领团队走访上百处古建筑,通过多尺度实验揭示了木结构文物建筑的典型着火路径及蔓延突变机制。他设计实施了皖南全尺寸木结构民居火灾实验,实验采集到的珍贵数据为该研究方向的理论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这些研究,团队开发了文物建筑火灾风险动态评估方法、抗干扰早期探测报警技术、无人机大范围巡检等技术。上述成果应用于西藏布达拉宫、安徽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地。2023年,纪杰主持编制的《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演练工作指引》被国家文物局下发全国,成为全国文博系统消防演练的指导性文件。2024年,纪杰还受邀加入中法两国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合作协议。在协议签订一周年之际,首届“中法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纪杰受邀作时长50分钟的邀请报告,介绍了文物消防安全最新研究成果。项目预期成果将用于巴黎圣母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中法两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火灾防护。
在学科交叉前沿,纪杰敏锐地捕捉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灾安全领域的应用前景。他带领团队开发出建筑火灾态势预测技术,实现了在仅已知少量温度、辐射等数据情况下,对建筑火灾烟气运动、火溢流、轰燃等行为的快速精准预测。这一创新可为火场智能化排烟和消防员安全救援提供“科技护盾”。基于上述预测技术开发的消防应急演练系统已应用于多个央企和地方消防队伍。
让科学之光照亮每个角落
2017年9月,纪杰担任中国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从此开启了他“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他常说:“科研成果不能只躺在论文里,更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在他的推动下,全国公益消防科普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每年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119消防宣传月,总能看到纪杰忙碌的身影。从科普报告到VR体验,从实验演示到作品创作,他带领团队创新科普形式,让深奥的消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近五年,他组织的科普活动直接受众超过500万人次。
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纪杰领衔创作了科普漫画书《火团团大冒险:探寻火的奥秘与中国古人防火智慧》,2024年1月一上市,立刻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更令人感动的是,纪杰带领团队向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等捐赠《火团团大冒险》近4000套,开展公益科普讲座70余场,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
2020年,纪杰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23年,他再获“全国科技活动周表现突出个人”表彰。面对荣誉,他总是说:“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天职,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培养新时代科技英才
作为博士生导师,纪杰始终把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视为最重要的使命。他积极探索面向大尺度火灾防治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截至目前,纪杰已培养博士毕业生19名,令他十分自豪的是,毕业生中已有2人晋升教授,10余人晋升副教授,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书写着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从实验室到火灾现场,从大学讲堂到科普场馆,纪杰研究员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常说:“火灾科学研究不仅仅要发表论文,更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之间架起桥梁,在教书育人与科学普及之间找到平衡,在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之间实现统一。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