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余国锋:科技报国赤子心 驰骋“煤海”勇争先
文章字数:1772

从技术空白,到将技术炼成“杀手锏”,他以科技创新点亮千米井下预警灯,守护矿工生命安全,“每一次实践,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为矿工同志们的生命安全增添一份底气。”扎根煤海二十载,他初心不改,驰而不息,用时间的长度增益人生的厚度,他就是平安煤炭开采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余国锋。
守正创新敢为天下先
护航突水区域煤炭安全开采
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主要灾害之一,底板灰岩水害是制约淮南矿区A组煤安全开采的一项重大难题。潘二矿12123工作面曾在巷道掘进期间因隐伏陷落柱问题发生巷道突水,造成了矿井淹井停产。对于发生过突水事故的工作面,行业通常做法是治水后不予开采,但12123工作面煤炭储量丰富,煤质好可作为炼焦煤。“如果按照行业内的惯用做法,就等于丢了100多万吨的优质煤炭”,对此余国锋说:“回采有过突水史的工作面,行业尚无先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余国锋带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对12123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开展深入调查。经过科学论证,提出利用微震监测与水文监测、AI模型深度融合,实现突水前兆预警,确保安全回采。
技术方法确定后,余国锋带领攻关小组迅速行动,深入工作面现场,采集地层岩性参数,设计合理的工作面微震传感器布置方式,构建了潘二矿12123工作面底板突水微震监测系统,同时在室内进行岩样波速测试,进一步提高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并通过力学和声发射实验,确定岩样破坏过程敏感指标,结合井上下水文监测数据,开发突水智能预警模型,形成突水灾害全面监测体系。从工作面回采开始到结束,坚持突水监测524天,出具日分析报告577份,建立了“蓝、黄、红、橙”四级预警机制,并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微震“连通度”理论。技术应用直接安全回收优质煤炭资源114万吨,节约地质探查费用约350万元,增创经济效益数亿元,验证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路径。
点亮千米井下预警灯
守护矿工生命安全
不做跟跑者,要当领跑人。对于矿上工作人员来说,有余国锋和他的团队在,就多了份安心。带着心中那份责任和使命感,余国锋带领团队历时5年完成了实验室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新型煤与瓦斯突出高灵敏宽频响全光纤微震监测仪”研究任务,研制成功具有我国完全知识产权、网络信息安全完全可控的新一代微震监测预警装备。当全光纤微震监测仪如听诊器般贴附巷道,μ9量级的震动分辨率可捕捉煤岩裂隙最细微的“低语”,155分贝动态范围的解调算法让15Hz-20kHz的破裂频谱无所遁形。
他们用光纤传感织就一张精密的安全网。这项突破国外垄断的自主技术,通过淮南矿区实测验证:多捕7%的有效微震事件,为煤矿动力灾害预警争取了黄金时间。从实验室到千米井下,余国锋用五年千次试验将论文写在矿井岩壁上,如今的淮南煤矿,微震传感器在巷道中星罗棋布,如同守护生命的银河。余国锋说“聆听煤岩体细微破裂的声响,犹如地层深处传来的脉搏律动”。他用科技创新在黑暗地层点亮了“生命预警灯”,以科技为盾,守护千米井下矿工生命安全。
作为团队带头人,余国锋始终践行科研深入服务生产一线的使命,牵头组建了行业首个“煤矿动力灾害大数据智能预测预警技术创新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课题或省级项目10余项,为了确保煤矿底板水害微震监测现场安装效果,他主动驻矿蹲点,坚持深入现场,先后在潘二、谢桥、丁集、顾北等煤矿完成底板灰岩水害微震监测系统安装。余国锋每月下井巡检,不惧脚磨出泡,脸沾满灰,只为煤矿安全生产和工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余国锋以保障深部煤炭安全生产为目标,扎根、沉淀、积累。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家协会发明创新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其他科技奖20余项;在多个行业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中国专利71件,参与制(修)订《煤炭矿井工程基本术语标准》等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荣誉。
二十七个春秋深耕不辍,余国锋以“敢闯深水区”的科研魄力驰骋煤海,率领团队在千米井下书写科技创新传奇;二十七个寒暑躬身破壁,他用钉钉子精神扎根技术攻坚战场,破解制约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行业难题,铺就现代化矿山建设的科技基石。 (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