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实践张力
李亚娇
文章字数:4443
   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丝路精神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顾名思义就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彼此贯通的精神层面的心灵根基,这一家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凝结,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理解与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人类生存发展的趋势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故步自封到团结合作。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渴望互通有无的见证和果实,是相互交流的典范。在千百年来互通互鉴过程中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指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
  (一)坚定人民立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人民的需要与向往。精神可以指引人前进的方向,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古丝绸之路路途遥远、山水迢迢,商贩们为了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不畏阳光暴晒,雨水侵袭,海浪翻涌。人类历史是无数人民用辛勤的汗水造就的历史,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民族融合是长期历史过程之中的主旋律。民族融合首先是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双向的,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最终也需要各族人民一起努力。在这之中,党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我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二)发扬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明珠,热爱祖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敬业友善等宝贵品质早已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强对优秀文化的挖掘,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要做到与当前社会发展脚步相一致,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丝路精神蕴含着优良的作风传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站在风险浪潮之上所形成的,其中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创造更好生活,自觉做到发扬优良传统,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当中凝结形成的精神谱系。新时代新征程,还需要我们坚持以“两个结合”为道路指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的精神世界,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中离不开的就是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不仅仅推动商业发展,更主要的是在路途中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经过世世代代交往下形成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无论是扬帆起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或是穿过草原沙漠,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沙漠丝绸之路”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丝路精神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丝绸之路本就是因发展和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交流交往的需要。打开丝绸之路的不是军队和侵略,而是商队和沟通。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在互通当中实现了物质与精神的深度交流。当前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实际条件、坚守党的初心使命,提出大力弘扬丝路精神,这是我党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并在惠及全人类的角度之下产生的正确决策。“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以和为贵,六尺巷的故事一直都被后人所歌颂。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的国家,这也表明了我国将全人类的利益纳入参考范围。
  丝路精神千百年形成与发展中凝结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丝路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全世界的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这个爱好和平、崇尚和平的国家。丝路精神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群众热情好客的精神面貌。
  (一)和平合作是丝路精神的首要条件。《淮南子》有言“同舟共济杨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行。”面对激流险滩,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成功。中国从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自身力量推动世界和平交往,提倡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呼吁国际社会展开帮助,并通过全球发展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二)开放包容是丝路精神的重要特征。管仲有言“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只有胸怀宽广、接受不同、接纳不同,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古丝绸之路上的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民正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不同的文化、宗教、习俗。中国的丝绸、茶叶等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创造了属于文化传播的奇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打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且进一步展现了美美与共的开放包容之态,拓展了合作领域,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日益加深的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三)互学互鉴是丝路精神的重要实施途径。《礼记》中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历史证明,相互交流才能实现共同进步,通过相互学习,不同国家之间超越文化与语言的高墙,推动经济与文化繁荣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艺术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如敦煌壁画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又有西域风格,属于多元文化结合体。我国以平等尊重为基础,鼓励留学工作,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立志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等人才,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的国家,坚持走出一条互学互鉴的和平交流之路。
  (四)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发展目的。《达旨》中有“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表示联合起来才有力量。互利共赢强调的是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参与各方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来共享资源,推动社会共同繁荣。古语有云“和为贵,合为利。”在古丝绸之路上,各国通过合作实现合作共赢,这种共赢在经济、文化领域表现明显。通过相互贸易,各国实现经济增长,文化丰富,实现共赢。中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国际间协作,为国际合作提供“一带一路”新平台。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传承丝路精神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经济和技术的流动、商品和成果的共享,沿线各国在和平合作中实现了经济繁荣发展和文化相互碰撞。“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成功地把陆运和海运包括在一起,形成了双向互补的渠道。古丝绸之路有千百年的历史,其中凝结着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精华,这不仅仅是一条商业交往的途径,更是友谊、和平的象征。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开辟了一条经新疆到达中亚地区的陆上丝绸之路,而后南方丝绸之路相继开辟。隋唐时期,政治上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迎来大一统阶段;思想上自由开放,儒释道呈现“三教合一”特性,儒家文化得到较大发展;经济实力强盛,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各方朝拜,各国商人也来此地进货卖货,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贩络绎不绝,丝绸之路呈现辉煌景象。宋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导致政治中心被迫南移。在这种紧张局势下,陆上丝绸之路的交往成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郑和下西洋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较为迅速,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冲击,而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使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继续发扬开放包容的态度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用真诚的态度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道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的贺信中深刻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遇和成果属于世界。参与各方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未来,我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在不断发展之中我国会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创美好未来。中老铁路的通车,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老挝的交通状况,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老挝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便捷地运向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技术、资金和商品也进入老挝,为老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丰厚成果说明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可行道路,“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所蕴含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临世界经济增长迟缓、全球性问题频发的前提下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兼顾地球村整体发展的关切下经过深思熟虑而产生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虚幻的、无根的产物,而是具有坚实现实基础的未来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短短几周的时间内就几乎波及全球,严峻的形势下,选择同舟共济,互相帮助是度过危机的首要选择。拒不合作很可能出现如20世纪一般的冲突甚至战争,给全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当前由全球变暖而引起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国际问题给全世界国家带来极大威胁。生态问题也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共产党有着天下为公的优秀品德,重新提出丝绸之路的丝路精神、全球三大倡议,实行“一带一路”等惠及全世界人民的举措,使沿线各国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