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赋能心理健康:重构心理服务全链路
文章字数:1461
  在数字化浪潮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服务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革命驱动的范式变革。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超10亿人正遭受各类精神障碍困扰,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4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发布,再次将国民心理健康议题推向风口浪尖。数据显示,18-24岁青年抑郁水平达峰值,6.5%成年人存在持续抑郁症状,超长工作人群抑郁风险升高23%……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体与组织的隐性困境,也是传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精准性、覆盖度和干预效率上的系统性挑战。
  近年来,国内相关科技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汇聚融合了人工智能、脑科学、心理科学、大数据等多学科新技术,构建国民心理健康全周期服务体系。在此背景下,一款专注心理评估与情绪分析的测量小程序——“心眮”,应运而生,并于5月20日正式上线。该产品结合了心理学理论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化的算法模型,为用户提供科学的心理状态分析,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绪健康状况。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开创了“技术赋能心理评估”的全新路径,更以“轻量化工具+专业化服务”的模式,为国民心理健康服务注入了科技温度,这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正式迈入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智能化新阶段。
  新质生产力赋能心理健康服务的底层逻辑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强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生产力质态跃升。“心眮”的诞生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具象:其构建的“心理评估+疏导干预+持续陪伴”全链路服务体系,将人工智能、脑科学、心理科学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了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非接触式人脸采集、动态情绪监测算法和多维度心理测评模型,“心眮”突破了传统心理评估依赖静态问卷的局限,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技术创新重构心理健康服务价值链
  “心眮”的AI测评模块依托前沿AI技术与心理学理论深度融合,运用动态情绪监测算法与多维度心理测评模型,精准捕捉用户情绪波动轨迹,深度解析人格特质与心理状态。通过非接触式的人脸采集,采用AI智能情绪分析技术,提取瞬时情绪基本值,构建个体心理画像,并以此作为大数据分析的基线维度,结合情绪异常检测手段和风险评测体系实现情绪状态评估和风险等级预警,从而形成个体情绪阳光指数评估报告,这种“数字劳动者”(智能算法)与“数字劳动资料”(多模态数据采集系统)的结合,核心突破在于将心理状态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数字资产,为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场景化心理赋能的产业级应用
  针对心理健康、压力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发展,职业健康等不同场景,“心眮”提供专业的心理测量服务;在应对策略上,推出了心理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练习等形式,帮助用户掌握实用的减压技巧,并结合心理学原理与学习方法,助力提升心理韧性。此外,用户还可通过小程序一键预约专业心理咨询师,享受一对一的私密咨询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这种“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心理健康服务的产业边界。
  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心眮”正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其创新实践不仅验证了技术驱动社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更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重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巨大潜力。
  据心眮产品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持续优化“心眮”核心功能,引入更多先进技术,拓展更广泛的服务场景,并与医疗、教育、企业等行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普及化、常态化,助力国民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心灵都能照见阳光。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