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
宋雨濂 方玉婷
文章字数:276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一个逻辑严谨、内涵深邃、意蕴深远的有机整体。它生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展现了人民至上、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及胸怀天下的理论特质;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崭新图景,明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展现推动文明对话互鉴的中国方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并持续锤炼与升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实践之中。
  (一)理论魂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虽对“文化”概念未进行详尽的界定,但其文化思想深深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发展脉络之中。首先,他们明确确立了人于文化发展中居于的核心地位,强调“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其次,他们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最后,他们强调了开放交流对于文化进步的意义,指出世界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凸显了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
  (二)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着重强调要深入发掘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理论精髓以滋养当代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守中华文明立场,不仅在形式上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风格,而且在内容上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确立其为中华民族的“根脉”,并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说,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这一文化理论体系的“根本”。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得以积淀并不断发展完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逐步成型。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战略性论述,推动文化思想创新。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其秉持守正创新,开创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伟大历史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而具体地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发展进行引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新的理论内涵,彰显出鲜明的理论品格。
  (一)根本立场:秉持人民至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以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支撑,创造性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论断,确立增进人民文化福祉为文化建设宗旨。通过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供给,强化社会价值认同与精神凝聚力,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支撑。该思想明确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群众文化参与权和监督权,推动文化发展贴近民生、反映民意。
  (二)发展特征:坚持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永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守正创新。守正,乃固本培元之道,确保文化之舟不迷失于时代洪流;创新,则是破茧成蝶之力,推动文化不断突破自我,焕发新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我们应主动担当文化建设使命,赓续中华文脉根脉,弘扬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持续筑牢文化主体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石,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鲜明特征:锚定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原则。文化领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国家文化安全保障、文脉传承创新等核心议题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以文化交流互鉴为纽带,着力化解文明交往的结构性矛盾,弥合文明对话隔阂,解构西方“个体利益至上”的抽象理论范式,旨在构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展现了新时代文化理论的时代魅力和实践价值,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世界眼光:坚持胸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追求思想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与中华民族“兼济天下”“协和万邦”的理念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彰显了全球视野。它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积极回应全球文明挑战,突破传统文明的冲突思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文明交流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兼具深邃理论特质、鲜明实践品格与广阔国际格局,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树立了里程碑式的典范。
   (一)理论价值: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全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刻把握时代演进规律,科学研判时代发展特征,以中国具体实践为根基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造性建构“文化新生命体”“文明主体自觉”与“两个结合”等核心范式;通过“七大着力”与“四个讲清楚”构建文化创新实践路径体系。该理论体系既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生机,更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开辟了崭新的理论境界。
  (二)实践价值: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施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精粹,确立了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的文化创新发展纲领。继而通过“两个结合”系统阐释中华文明包容性、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等本质属性。最终构建多维度的特色文化传播体系,在国际治理舞台上持续输出中国文化价值理念,显著增强了中华文化在全球平台的话语权及其国际影响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世界价值:彰显了推动赋能文明对话互鉴的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首先旗帜鲜明地弘扬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为构建多元文明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该思想积极倡导加强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与借鉴。国际手工艺博览会及“长安之夜”等文化活动的举办,充分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在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的同时,更为推动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典范。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