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朱志永1 尹平2
文章字数:25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学理念创新成果之一,“大思政课”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革命性重塑、教学主体的多元性构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扩充和教学时空的社会性延展,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理念支撑。将“大思政课”有机融入全面贯穿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全过程全要素,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强化思想武装,实现教学理念更新重塑。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有怎样的教学理念,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主体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实践的效果。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让“大思政课”成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主导理念。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提高对“大思政课”提出理据、内涵要义、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的认识水平,自觉将“大思政课”贯穿思想认识深处,尤其是融入贯穿到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理念更新、教学主体扩展、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时空延展全要素全过程,自觉用党的创新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将“大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破解思政课教学难点痛点堵点。
  构建师资体系,实现育人主体多元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决定了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靠思政课教师,而是要将社会力量纳入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将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社会力量纳入讲好中国故事教学过程,可以以多元教学主体带给学生全方位的心灵冲击和多角度的认知体验。学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需突破以往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唯一主体的观念局限,实现多主体协同配合。要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师资体系,不仅要将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等纳入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主体,更要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的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力量在办好学校思政课中的独特优势,实现思政课教学主体多元协同。
  筛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资源有效供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选择所讲中国故事时要坚持宏观故事与微观故事、经典故事与鲜活故事相结合,选择既能从国家、民族、时代等角度进行宏观叙事,又能从地方、行业、个体等视角进行微观论述的故事资源,实现宏观故事向微观故事、经典故事向鲜活故事拓展,以地方化、行业化、生活化的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让学生透过小故事明白大道理,将学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教学实践落细、落小、落实,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供给侧”与学生接受特点“需求侧”之间精准匹配。讲故事与讲道理相结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故事只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不是教学目的本身。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重点是要让学生从中国故事中得出结论、明白道理、增强认同,尤其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尊重原貌与二次加工相融合。思政课在讲好中国故事时应该最大程度尊重故事的历史原貌,原原本本呈现故事的真实原貌及其所揭示的道理,不能为了教学效果需要而故意曲解甚至扭曲故事本身所呈现的事实和揭示的内涵。同时,在尊重故事原貌、不影响故事本意的前提下,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对故事的解读角度、叙事结构、呈现方式等进行合理编排与二次加工,让学生在生动贴切的故事中增强感悟、明白道理,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延展教学时空,实现显隐结合广泛覆盖。实现理论教学时空向实践教学时空延展。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揭示马克思主义大真理、社会发展大道理、人生成长小哲理。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所谓“请进来”就是通过邀请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等社会人士参与思政课教学,将身边榜样人物先进事迹中蕴含的社会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所谓“走出去”就是要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眼界、充实社会体验,增强学生直观体验和切身感悟,做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实现课堂理论教育时空向课外实践教育时空延展。实现线下教学时空向线上教学时空延展。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通过思政课教师自己讲故事、组织学生讲故事、邀请社会人士讲故事等方式,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金课堂”。同时,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数字素养,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推动思政课教学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借助数字展馆等数字资源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思政课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达到沟通心灵、启润心智、激扬斗志的效果,做到线下“金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相融合,实现线下教育时空向线上教育时空延展。实现校内教学时空向校外教育时空延展。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校内外显隐结合,全时空广泛覆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长效故事育人体系,做到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实现校内教学时空向社会教育时空延展。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23—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教学要素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qgj23209C);教育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重庆城管职院)、重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2024年度专项研究课题“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QCZX2401);2023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大思政课’理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232004)。
  作者单位:1.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2.重庆市凤鸣山中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