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自然里的科学课,创新模式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
文章字数:1060

在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由安徽荒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自然里的科学课”课程体系及其配套图书,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显著的实践成效,在多省学校广泛应用并收获认可,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
标新践学 创新育人模式
“自然里的科学课”深度对标《义务教育 科 学课 程 标 准(2022年版)》,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工程科学四大核心板块,构建起系统且科学的课程框架。结合青少年认知水平与经验,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精心设置进阶培养目标。课程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注重学科融合与知识跨界,从学科立场向育人立场转变。通过完善的探究流程、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高参与度的社会技能与工程实践,全面落实“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课程特征,满足学生回归生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诉求。
趣味引领,实践助力知识转化
以博物学为学科根基,“自然里的科学课”巧妙融合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元素与中华民俗,精心挑选近百个热门主题,打造愉悦的科学探究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课程中大量生动的卡通形象与漫画对话,将晦涩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增强了学习代入感,让知识传递更具吸引力。此外,针对每个学习主题,课程还配备了专属实验器材。在科学实验环节,先由卡通形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逐步深入探究科学原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而后结合技术与工程实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反思、应用与迁移,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自然融合,培育科学探索精神
“自然里的科学课”始终秉持科学教育与自然认知紧密结合的理念。课程以青少年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为切入点,借助卡通形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认识自然,进而理解自然规律。课程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提问,释放天性与本能。
来自安徽省某小学的学生在参与课程后分享道:“以前觉得科学很遥远,现在在大自然里做实验,发现科学就在身边,我对自然和生命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这种积极反馈印证了课程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潜能方面的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科学学习与自然探索的有机统一。
在中科大出版社的支持下,“自然里的科学课”系列图书进一步完善,其创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夯实科技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与推广,有望为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实习记者 师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