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现实隐忧与应对策略研究
文章字数:2674
摘要:本研究系统考察了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发生机制与现实隐忧。青年断亲现象是现代化进程中结构性因素与主体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可能引发传统文化传承断层、情感认知异化等现实隐忧。研究提出文化调适、代际对话等引导策略,旨在提升青年亲缘关系处理能力,促进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型,为构建新型家庭关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青年;断亲;亲属关系;社会变迁;
随着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的飞速变迁,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遭遇个体化浪潮的今天,青年断亲作为一个新的、试图概括和描述人们与亲属之间关系疏远现象的概念,其源于数字媒介的民间话语实践,而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较早研究“断亲”现象的胡小武等人将其界定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1]并探讨了其发生的原因及趋势;也有学者从传统文化发展角度指出“‘断亲’现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起到了某种消解作用”[2]并从把握“势”“道”“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以引导“断亲”青年重归于亲;还有对数字时代各类新型媒体对传统亲缘交往的替代进行了探讨,如“赛博亲人”“搭子文化”等。
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现象描述,对发生机制的深度解析不足,在方法上,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的割裂状态阻碍了研究的纵深发展,特别是缺乏历时性追踪数据来揭示断亲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也未能充分揭示这一现象可能引发的深层后果,这些研究空白为本研究开辟了理论发展空间与实践探索维度。
一、青年断亲现象的发生机理
青年与亲属之间关系的变化,受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当代青年断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也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个体能动选择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宏观层面,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紧密相连。当代青年与亲属之间的关系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改变、生产方式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和社会阶层间流动加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大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家庭内部代际关系下移使得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与亲属的联系日益减少,而小家庭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进一步拉开了青年与亲属之间的地理距离;此外,代际间价值观念的裂变日益显著,青年一代与亲属长辈在思想观念的差异增大。
青年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人际交往关系也会受到自身教育水平、职业发展、生活经历等微观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体系的延长推迟了青年社会化的完成时间,职业竞争的加剧迫使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个人发展,而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则塑造了更具独立性的价值观。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人际交往模式。社交媒体使青年更依赖同辈群体和兴趣社群,而非传统的血缘网络,这些因素使得青年在亲属关系中进行更主动的选择与调整。
二、青年断亲现象的现实隐忧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隐患
家族和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基石。在传统社会中,个人自出生起就被纳入亲属关系的组织体系,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观念得以延续,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际传承。而在社会结构加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随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扩大化,青年一代对于亲情的认同感、孝道感的弱化,以及家族观念的淡化等使得亲缘网络的凝聚力不断减弱,将会导致传统文化基因的隐性流失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断层。
(二)情感认知的错位与淡化
面对现实亲属关系的疏离,部分青年转向寻求情感替代,“互联网家人”“搭子社交”等现象应运而生。这类互动虽能提供即时情绪价值,却存在本质缺陷:存在距离限制与主观美化的网络社交简化了真实关系的复杂性,使青年对待感情的期望阈值被拔高,长期依赖网络社交作为情感代偿,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失去处理真实亲密关系矛盾的耐心与技巧,形成“近者远、远者近”的情感倒置。然而这些青年往往没有注意或下意识忽视的是,家庭亲缘是一种私密长久的关系,而“搭子”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礼貌、克制与边界,以便参与者都能获得简单、舒适的交往体验[3],二者并不能等同看待。
(三)亲缘关系的功利主义异化
断亲现象背后,隐含着青年对亲属关系的重新评估。在现代社会,商业思维与功利化思想泛滥,传统社会义利观逐渐扭曲,当亲属间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情感连结逐渐弱化,亲缘关系也将偏向于利益交换而非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是否对个人发展有帮助?能否提供资源?愈发成为许多人维持亲缘关系的出发点,亲属关系被异化为人脉资源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将会侵蚀社会凝聚力的情感根基。
三、青年断亲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转型:推动传统家庭观念的现代适应
陈旧封建的家庭观念因脱离现代生活节奏而被青年排斥。新时代回暖家庭亲缘关系,一方面,需剔除传统家庭观念中与新时代不符的因素,保留其互助、信任等核心精神内核;另一方面,社会多元主体应积极思考传统文化习俗与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与时俱进,实现对陈旧价值观的创新转化进而符合社会需求,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社会支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支持体系
一是发挥高校、社区等实体的支持作用。如高校可开设亲缘关系相关通识课,帮助青年理解亲缘关系中的矛盾性、认清内心的本质情感需求;社区充分发挥情感互助功能,通过社区养老活动中心、社区调解室、挖掘家庭温馨故事等方式,为亲缘关系的维系提供缓冲、粘合作用。二是推动媒介化时代传统亲情互动模式的变革,发挥各类媒介对于维系亲情的作用,降低交流成本,将生活在不同地理空间的亲属联结起来,形成维系亲情的线上纽带。
(三)亲缘和解:从“代际差异”到“价值互容”
青年断亲现象出现不仅在于传统家族伦理观念束缚、地理空间隔离等因素,还在于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各家庭成员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青年与其家庭,青年己身与家庭成员均应意识到自身的客观问题,主动与对方和解,要在接纳代际差异的同时,也学会在冲突中寻找共识、在变通中得以互容。对于社会层面,应积极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青年断亲现象进行引导与纾解,增强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形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参考文献:
[1]胡小武,韩天泽.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J].中国青年研究,2022(05):37-43.
[2]靳玉军,邱庆.青年“断亲”现象的引导策略——基于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的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4,40(01):67-75.
[3]岳彩.青年交往的“加速”症候与“减速”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5(03):99-105.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疏离·引导·归向: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现实隐忧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XJ2024149)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青年;断亲;亲属关系;社会变迁;
随着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的飞速变迁,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遭遇个体化浪潮的今天,青年断亲作为一个新的、试图概括和描述人们与亲属之间关系疏远现象的概念,其源于数字媒介的民间话语实践,而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较早研究“断亲”现象的胡小武等人将其界定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1]并探讨了其发生的原因及趋势;也有学者从传统文化发展角度指出“‘断亲’现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起到了某种消解作用”[2]并从把握“势”“道”“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以引导“断亲”青年重归于亲;还有对数字时代各类新型媒体对传统亲缘交往的替代进行了探讨,如“赛博亲人”“搭子文化”等。
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现象描述,对发生机制的深度解析不足,在方法上,定性研究与量化分析的割裂状态阻碍了研究的纵深发展,特别是缺乏历时性追踪数据来揭示断亲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也未能充分揭示这一现象可能引发的深层后果,这些研究空白为本研究开辟了理论发展空间与实践探索维度。
一、青年断亲现象的发生机理
青年与亲属之间关系的变化,受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当代青年断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产生也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个体能动选择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宏观层面,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紧密相连。当代青年与亲属之间的关系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改变、生产方式变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和社会阶层间流动加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大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家庭内部代际关系下移使得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与亲属的联系日益减少,而小家庭独立生存能力的增强、社会阶层流动加快进一步拉开了青年与亲属之间的地理距离;此外,代际间价值观念的裂变日益显著,青年一代与亲属长辈在思想观念的差异增大。
青年作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其人际交往关系也会受到自身教育水平、职业发展、生活经历等微观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体系的延长推迟了青年社会化的完成时间,职业竞争的加剧迫使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个人发展,而多元化的生活体验则塑造了更具独立性的价值观。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重构了人际交往模式。社交媒体使青年更依赖同辈群体和兴趣社群,而非传统的血缘网络,这些因素使得青年在亲属关系中进行更主动的选择与调整。
二、青年断亲现象的现实隐忧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隐患
家族和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基石。在传统社会中,个人自出生起就被纳入亲属关系的组织体系,结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观念得以延续,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代际传承。而在社会结构加速变迁的现代社会,随着年轻人断亲现象的扩大化,青年一代对于亲情的认同感、孝道感的弱化,以及家族观念的淡化等使得亲缘网络的凝聚力不断减弱,将会导致传统文化基因的隐性流失与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断层。
(二)情感认知的错位与淡化
面对现实亲属关系的疏离,部分青年转向寻求情感替代,“互联网家人”“搭子社交”等现象应运而生。这类互动虽能提供即时情绪价值,却存在本质缺陷:存在距离限制与主观美化的网络社交简化了真实关系的复杂性,使青年对待感情的期望阈值被拔高,长期依赖网络社交作为情感代偿,可能导致青年群体失去处理真实亲密关系矛盾的耐心与技巧,形成“近者远、远者近”的情感倒置。然而这些青年往往没有注意或下意识忽视的是,家庭亲缘是一种私密长久的关系,而“搭子”之间的互动充满了礼貌、克制与边界,以便参与者都能获得简单、舒适的交往体验[3],二者并不能等同看待。
(三)亲缘关系的功利主义异化
断亲现象背后,隐含着青年对亲属关系的重新评估。在现代社会,商业思维与功利化思想泛滥,传统社会义利观逐渐扭曲,当亲属间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情感连结逐渐弱化,亲缘关系也将偏向于利益交换而非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是否对个人发展有帮助?能否提供资源?愈发成为许多人维持亲缘关系的出发点,亲属关系被异化为人脉资源的一部分。长此以往,将会侵蚀社会凝聚力的情感根基。
三、青年断亲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转型:推动传统家庭观念的现代适应
陈旧封建的家庭观念因脱离现代生活节奏而被青年排斥。新时代回暖家庭亲缘关系,一方面,需剔除传统家庭观念中与新时代不符的因素,保留其互助、信任等核心精神内核;另一方面,社会多元主体应积极思考传统文化习俗与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与时俱进,实现对陈旧价值观的创新转化进而符合社会需求,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社会支持: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支持体系
一是发挥高校、社区等实体的支持作用。如高校可开设亲缘关系相关通识课,帮助青年理解亲缘关系中的矛盾性、认清内心的本质情感需求;社区充分发挥情感互助功能,通过社区养老活动中心、社区调解室、挖掘家庭温馨故事等方式,为亲缘关系的维系提供缓冲、粘合作用。二是推动媒介化时代传统亲情互动模式的变革,发挥各类媒介对于维系亲情的作用,降低交流成本,将生活在不同地理空间的亲属联结起来,形成维系亲情的线上纽带。
(三)亲缘和解:从“代际差异”到“价值互容”
青年断亲现象出现不仅在于传统家族伦理观念束缚、地理空间隔离等因素,还在于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各家庭成员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青年与其家庭,青年己身与家庭成员均应意识到自身的客观问题,主动与对方和解,要在接纳代际差异的同时,也学会在冲突中寻找共识、在变通中得以互容。对于社会层面,应积极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青年断亲现象进行引导与纾解,增强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形塑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参考文献:
[1]胡小武,韩天泽.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J].中国青年研究,2022(05):37-43.
[2]靳玉军,邱庆.青年“断亲”现象的引导策略——基于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的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4,40(01):67-75.
[3]岳彩.青年交往的“加速”症候与“减速”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5(03):99-105.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疏离·引导·归向: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现实隐忧与应对策略”(项目编号:XJ2024149)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