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关系研究
邢爽
文章字数:2617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国情深度融合的卓越成果,高度匹配我国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助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同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理论内涵、实践路径等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但是同时存在过于强调“质”忽视“量”的研究,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兼顾稳定传统生产力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点,因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图完善此理论的研究缺口,不断推动完善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和影响剖析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它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生产力的简单的量变,尤其是科技创新,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强力动能。
  新质生产力时代作用和实践价值显而易见。首先,新质生产力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质生产力的创造性提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其次,新质生产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最后,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建设。在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意义重大,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同时将生产力与人类的共同活动、物质劳动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范畴。
   二、传统生产力的局限性与提升需求
  传统生产力的局限性还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生产力可定义为在过往农业时代至工业时代期间所形成的生产力形态,该形态下的生产力主要依赖于劳动力资源以及机械设备设施。传统生产力局限性的特征主要有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等等。在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我国为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采取的途径是对人口红利进行充分挖掘利用、推进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进程,以及借助模仿性技术来有力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变革。从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来讲,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质量层次。鉴于传统生产力所依赖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当前发展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境,已难以持续支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提升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质量,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
  从提升传统生产力的角度来说,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包括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入手。首先;要引用和创新技术。创新和提升技术是提升传统里的关键途径。新技术是推动传统生产力革新的关键一招,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完善和加强教育体系,提高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是市场,中国物广人稠,传统生产力的生产成果质量一直局限于较低水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要求增高,这就倒逼市场升级生产出更加物美价廉、符合社会需要的物品。
  三、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关系阐释
  自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传统生产力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并且开始着重剖析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一探讨过程中,观点呈现出分化态势:部分观点认为二者截然不同,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另一些观点则主张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实现协同发展。鉴于观点的多样性,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对于大众认知来说,传统生产力仿佛意味着一种落后形态,需要拆除从而迎接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并希望通过与新质生产力理念的对比来体现传统生产力的落后和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性。自然,这种观点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科技日新月异,中国传统生产力并不足以支撑中国更高的追求和发展目标,因此对于其的调整和优化迫在眉睫,并由此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它们不是简单对立关系,而是一方为基础,一方为目标的发展关系,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优化基础,并不断推动被优化的产业基础向更高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在时代趋势下,新质生产力逐步取代传统生产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走向。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更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格局的重塑以及社会秩序的演变等方面发挥着深远作用,从而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
  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先立后破”的重要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法论原则。“先立后破”这个词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因为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是“先破后立”,先打破旧有的规则与模式,以促进新规则或模式的建立,但是新的理念阐释给了新的思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就是所谓的“先立”,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力目前仍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此,我们仍然要发展生产力,发展并且优化传统生产力,我们要在有基础的底线上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就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时打过的一个形象的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这说的就是“先立后破”的道理。“先立后破”则是在注重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改革,强调稳中求进,避免因为激进的变化可能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后破”就是在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新质生产力出现并且可以承担重任的时候,打破原来的模式,走上更加科技化、优越性的道路。
  因此这个新词的出现,也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和原则。再一次为如何看待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准则,我们要在发展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