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光伏制氢掺入天然气燃烧可行性研究
杨明 刘华泽 隋璐轩 郭鸿麟 齐慧娟 王逸尘 张文欣 吴雨霏 钟成林
文章字数:1766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光伏发电与绿氢制备的耦合技术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光伏电站为核心,结合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探讨绿氢掺入天然气燃烧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技术路线、经济性、环境效益,论证该模式在降低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
  关键词:光伏电站;绿氢制备;天然气掺氢;可行性研究
  氢能是一种清洁零碳、灵活高效、来源丰富的二次能源,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这种二次能源不仅具有能量密度优势,还能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实现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该制备方式被业界称为“绿氢”工艺。尽管我国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已明确将氢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出台多项配套扶持政策,但受制于电解水设备投资成本与运营能耗,绿氢产业化进程仍面临经济性挑战。
  在可再生能源消纳领域,氢能展现出独特的调节价值。以光伏发电为例,虽然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但波动性与昼夜周期性导致电网消纳压力剧增。通过构建“光伏+电解水”耦合系统,可将过剩电能转化为氢能储存,进而通过燃气掺烧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一、光伏制氢技术可行性分析
  (一)光伏发电与电解水制氢耦合。光电化学制氢系统作为新型能源转换存储体系,其核心机理在于构建光伏组件与电解装置的协同作用机制。该系统采用固态半导体界面实现太阳辐射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并依托动态响应特性与电解单元形成能量传递链路,从而完成水分子解离与氢燃料的同步制备。
  (二)掺氢天然气燃烧技术。掺氢天然气通过现有燃气管网进行输送具有显著工程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当掺氢比例控制在23%阈值以下时,混合气体仍能保持与常规燃气灶具的兼容性。我国现行燃气具设计规范以12T标准气为基准,掺氢后燃料组分变化将引发燃烧动力学的显著改变:首先,由于氢气体积能量密度(12.75MJ/m3)仅为甲烷(39.82MJ/m3)的32%,混合燃料热值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其次,当掺氢比≤26%时,混合气热值仍可满足规定的二类、三类气源标准(≥31.4MJ/m3)。
  不仅如此,氢气的燃烧特性为传统燃气设备带来性能优化空间。相较于甲烷,氢气具有更高的层流火焰速度、更低的点火能量需求以及更宽的稀燃极限。可实现热效率提升,同时降低碳排放量。这种协同效应为构建低碳化动力系统提供了创新路径。
  二、经济性评估
  (一)制氢成本对比。传统制氢方式中,基于煤气化技术的产氢体系,其单位产氢成本维持在0.68-0.72元/Nm3区间,而甲烷蒸汽重整工艺的制氢成本则达到1.42-1.58元/Nm3。相较之下,光伏电解水制氢系统的制氢成本与电力价格形成强关联性,技术经济性分析表明,在可再生能源电价下行趋势下,当电力采购成本降至0.28元/kWh水平时,制氢成本可压缩至1.76-1.84元/Nm3,这一数值已接近传统煤制氢的经济性阈值。
  (二)掺氢燃烧收益。目前中国的城市燃气以体积进行计量,工业副产氢的价格(0.9~1.45元/m3)低于等体积天然气门站的价格(1.8~3元/m3),若直接将光伏制氢掺混输送至城市燃气管网,具备一定的经济性。未来随着国家油气管网设施的开放和天然气热值计量条件的日益完善,热值计量势在必行,而氢气的体积热值约为天然气的 1/3,当氢气价格降低至0.6~1元/m3时,氢气掺入燃气管网具备商业价值。
  (三)环境效益与碳减排潜力。绿氢掺入天然气燃烧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与传统天然气燃烧相比,掺氢天然气燃烧过程中碳排放显著降低。由于氢气燃烧只产生水,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随着掺氢比例的增加,混合气体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渐减少,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三、国内外案例展示
  新疆库车光伏制绿氢项目。新疆库车光伏制绿氢项目是中国石化建设的全球最大光伏制绿氢项目,装机300兆瓦光伏,年产绿氢2万吨,通过电解水制氢实现全流程零碳排放。其主要应用光伏制绿氢替代天然气制氢用于炼油加工,虽未直接掺入天然气,但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与传统炼化工艺耦合,年减碳48.5万吨,为后续掺氢技术提供基础。
   四、结语
  光伏制氢并掺入天然气燃烧作为一种创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通过对光伏制氢技术和天然气掺氢燃烧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改进,可以实现稳定、高效的运行。在环境效益方面,该技术路线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光伏电站耦合绿氢制备并掺入天然气燃烧有望成为实现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作出贡献。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需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推动该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