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思考
文章字数:2604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应用于高等教育,正在赋能并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术研究及高校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人工智能也面临着削弱师生主体性、生成内容泛滥扭曲、诱发学术不端等风险。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相关主体应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共同应对挑战。
一、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正加速渗透高等教育领域,并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ChatGPT、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在国内外高校的应用日益广泛,各高校正积极开发智能教育平台,以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大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助推课程建设,通过建立教师画像,实现精准的教学资源推送;此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推动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范式及治理体系。
二、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
(一)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通常以标准化和统一化为主,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途径。通过智能学习系统,人工智能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学习偏好及进度等多维数据,进而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和精准的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外,实时反馈机制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提供精准的干预与指导,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在实践环节,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职场环境以及智能互动课堂等先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结合情感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情感状态与心理波动,并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资源。此外,像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和媒介素养。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学资源的自动化生成与优化配置方面优势显著,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功能,教师能够高效地生成高质量的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自动批改作业、分析学习数据,从而减少教师在重复性任务上的时间投入,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创新与学生个性化指导和情感交流之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及其潜在困难,能够使教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提高教育质量。
(三)人工智能赋能学术研究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学术交流与研究创新的关键工具。首先,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文献、实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呈现,挖掘潜在的研究方向与空白,帮助科研人员识别前沿领域,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效率。其次,人工智能促进了全球学术活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例如,通过智能翻译与语音识别技术打破语言文化障碍,提升学术交流的便捷性与效率;虚拟会议平台、远程实验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跨国科研协作和多学科融合成为可能。最后,人工智能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支持跨学科研究,揭示不同学科间的潜在联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发展。例如,在医学与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领域,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强大的创新驱动能力,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治理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高校治理模式正向智能化、数据化方向转型。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高校可以全面掌握学生行为、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等数据,从而提高治理的科学性与精准度。例如,智能分析系统可精准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心理健康和就业倾向,优化学生管理;在课程安排中,基于历史数据实现智能排课与资源配置;在教学评估中,构建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在行政管理与校园安全方面,人工智能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技术,提高了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此外,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更加便捷,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人工智能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师生主体性与批判性思维;生成内容泛滥可能扭曲知识权威性,影响教学与科研的严谨性;数据偏见与算法黑箱可能诱发学术不端;资源配置失衡可能加剧智能鸿沟;师生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可能威胁校园治理的稳定性等。因此,人工智能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技术价值中立论者认为“新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选择使用它”。如今,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与其担忧风险而“因噎废食”,不如趋利避害,相关主体协同配合,主动应对挑战,使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层面。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技术应用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引入人工智能课程等方式,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保障师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学术诚信和教育公平。
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行业标准与规范;政策制定应体现公平原则,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惠及更多高校,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协同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同时,政府要支持地方高校在技术应用中的自主创新,推动区域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社会其他力量层面。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及公益组织应积极参与,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社会监督,构建多方共治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规范与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正加速渗透高等教育领域,并成为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ChatGPT、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工具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在国内外高校的应用日益广泛,各高校正积极开发智能教育平台,以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例如,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和“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大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助推课程建设,通过建立教师画像,实现精准的教学资源推送;此外,国内众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纷纷引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推动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范式及治理体系。
二、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机遇
(一)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
传统教育模式通常以标准化和统一化为主,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灵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途径。通过智能学习系统,人工智能能够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学习偏好及进度等多维数据,进而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和精准的学习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外,实时反馈机制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并提供精准的干预与指导,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在实践环节,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职场环境以及智能互动课堂等先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结合情感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情感状态与心理波动,并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资源。此外,像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和媒介素养。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学资源的自动化生成与优化配置方面优势显著,借助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功能,教师能够高效地生成高质量的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自动批改作业、分析学习数据,从而减少教师在重复性任务上的时间投入,使其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创新与学生个性化指导和情感交流之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性。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帮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及其潜在困难,能够使教师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提高教育质量。
(三)人工智能赋能学术研究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推动学术交流与研究创新的关键工具。首先,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海量文献、实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呈现,挖掘潜在的研究方向与空白,帮助科研人员识别前沿领域,拓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效率。其次,人工智能促进了全球学术活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例如,通过智能翻译与语音识别技术打破语言文化障碍,提升学术交流的便捷性与效率;虚拟会议平台、远程实验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跨国科研协作和多学科融合成为可能。最后,人工智能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先进技术,支持跨学科研究,揭示不同学科间的潜在联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发展。例如,在医学与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领域,人工智能已展现出强大的创新驱动能力,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动力。
(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治理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决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高校治理模式正向智能化、数据化方向转型。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高校可以全面掌握学生行为、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等数据,从而提高治理的科学性与精准度。例如,智能分析系统可精准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心理健康和就业倾向,优化学生管理;在课程安排中,基于历史数据实现智能排课与资源配置;在教学评估中,构建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在行政管理与校园安全方面,人工智能通过人脸识别、智能监控等技术,提高了校园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此外,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更加便捷,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人工智能赋能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人工智能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师生主体性与批判性思维;生成内容泛滥可能扭曲知识权威性,影响教学与科研的严谨性;数据偏见与算法黑箱可能诱发学术不端;资源配置失衡可能加剧智能鸿沟;师生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可能威胁校园治理的稳定性等。因此,人工智能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技术价值中立论者认为“新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选择使用它”。如今,人工智能融入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与其担忧风险而“因噎废食”,不如趋利避害,相关主体协同配合,主动应对挑战,使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校层面。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技术应用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引入人工智能课程等方式,全面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保障师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确保学术诚信和教育公平。
政府层面。强化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行业标准与规范;政策制定应体现公平原则,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惠及更多高校,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协同发展,保障教育公平。同时,政府要支持地方高校在技术应用中的自主创新,推动区域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社会其他力量层面。社会企业、科研机构及公益组织应积极参与,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社会监督,构建多方共治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伦理规范与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