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文章字数:2658
摘要: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下,本研究通过哲学诠释学与课程论的双重维度,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耦合性。研究表明,二者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层面存在深层理论通约性,为课程融合提供了学理支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三维耦合”教学模式:在内容层面实施“经史子集”经典文本的深度解码,在方法层面创新“数字人文+非遗技艺”的沉浸式教学,在评价层面建立“认知——实践——情感”的动态评估体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课程融合 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增强课程亲和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耦合性
(一)本体论层面的对话性建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天人合一”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不谋而合。例如,《庄子》中所阐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1]。
2.对立统一与“阴阳五行”
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物质运动规律与《周易》所体现的辩证思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似之处。这种共通性为矛盾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运用太极图来阐释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
3.实践唯物主义与“知行合一”的本体论契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本体论,与王阳明的实践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两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体现,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价值观层面的互融性阐释
1.人民立场与“民为邦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紧密相关。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一致。教学中,分析《尚书》“民为邦本”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大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的“大同”理想有深刻联系。《礼记》中的“天下为公”与“自由人联合体”本质上相似。清华的“《论语》与马克思主义”课程通过比较《论语》和《共产党宣言》,“探讨了君子人格与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共性,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对话”[2]。
二、实践路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多维策略
(一)课程内容重构
1.专题嵌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新增“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及“文化自信”专题。例如,讲授历史唯物主义时,探讨“郡县制”与“封建制”,揭示传统政治文明对现代治理的启示;讲解政治经济学时,比较“重农抑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讨论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
2.案例教学
如结合历史典故与文学经典设计教学案例。例如,以“商鞅变法”讲改革精神,以《资治通鉴》中的“贞观之治”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红楼梦》中的家族兴衰讲社会形态演变。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沉浸式体验
通过传统礼仪实践、非遗技艺学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例如,苏州大学开展“非遗+思政”教学,将苏绣、评弹等技艺与工匠精神教育结合;“曲阜师范大学开设《孔子与〈论语〉》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祭孔仪式,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
2.数字技术赋能
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用短视频和慕课传播文化故事。例如,在讲解“矛盾的同一性”时,展示太极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引导学生虚拟漫游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度。
(三)师资能力提升
1.跨学科培训
强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素养培训,倡导哲学、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如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概论”集体备课活动,引导教师全面学习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艺术成就和科技遗产,从而增强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
2.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库。例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收录了“《周易》与辩证法、《史记》与唯物史观”等专题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三、教学案例:“对立统一规律”的跨文化诠释
(一)理论框架
构建\"三维耦合\"教学模型:以《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为文化阐释维度,以《矛盾论》为理论核心维度,以\"芯片技术突破\"现实案例为实践检验维度,形成\"文化——理论——实践\"的诠释循环。
(二)实施过程
1.导入环节:播放关于“太极图”的动态演示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阴阳两极之间的互动与变化。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阴阳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矛盾的概念,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
2.理论讲解:探讨《道德经》中关于矛盾统一性的哲学思想,揭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推动发展变化。以“楚汉相争”为例,分析矛盾双方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历史转折,强调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一场关于“芯片技术突破”的辩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挑战。
4.总结升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而不同”的论述,强调矛盾分析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显示,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学生表示,“太极图”帮助理解抽象哲学,历史案例分析增强了理论说服力,辩论活动培养了辩证思维。
结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任务。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以及资源整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结合,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吸引力。未来,需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理论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太原.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底蕴[J].学习月刊,2023(06):4-6.
[2]鲍展斌.当《马原》遇见中国传统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3]王培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J].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报,2023(3).
课题项目:第一批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课题编号:KCSZ01029);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题编号:KCSZSF0103)。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课程融合 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增强课程亲和力、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耦合性
(一)本体论层面的对话性建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天人合一”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一点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不谋而合。例如,《庄子》中所阐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1]。
2.对立统一与“阴阳五行”
恩格斯在其著作《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物质运动规律与《周易》所体现的辩证思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似之处。这种共通性为矛盾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运用太极图来阐释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
3.实践唯物主义与“知行合一”的本体论契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本体论,与王阳明的实践哲学形成跨时空对话。两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体现,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价值观层面的互融性阐释
1.人民立场与“民为邦本”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紧密相关。孔子的“仁者爱人”和孟子的“民贵君轻”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一致。教学中,分析《尚书》“民为邦本”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共产主义理想与“天下大同”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中国的“大同”理想有深刻联系。《礼记》中的“天下为公”与“自由人联合体”本质上相似。清华的“《论语》与马克思主义”课程通过比较《论语》和《共产党宣言》,“探讨了君子人格与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共性,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对话”[2]。
二、实践路径: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多维策略
(一)课程内容重构
1.专题嵌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新增“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及“文化自信”专题。例如,讲授历史唯物主义时,探讨“郡县制”与“封建制”,揭示传统政治文明对现代治理的启示;讲解政治经济学时,比较“重农抑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讨论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
2.案例教学
如结合历史典故与文学经典设计教学案例。例如,以“商鞅变法”讲改革精神,以《资治通鉴》中的“贞观之治”讲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红楼梦》中的家族兴衰讲社会形态演变。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沉浸式体验
通过传统礼仪实践、非遗技艺学习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例如,苏州大学开展“非遗+思政”教学,将苏绣、评弹等技艺与工匠精神教育结合;“曲阜师范大学开设《孔子与〈论语〉》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祭孔仪式,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
2.数字技术赋能
利用VR技术重现历史,用短视频和慕课传播文化故事。例如,在讲解“矛盾的同一性”时,展示太极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刚柔相济”的辩证关系;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引导学生虚拟漫游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度。
(三)师资能力提升
1.跨学科培训
强化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素养培训,倡导哲学、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跨学科研究。如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概论”集体备课活动,引导教师全面学习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艺术成就和科技遗产,从而增强教师的文化解读能力。
2.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库。例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收录了“《周易》与辩证法、《史记》与唯物史观”等专题案例,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三、教学案例:“对立统一规律”的跨文化诠释
(一)理论框架
构建\"三维耦合\"教学模型:以《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为文化阐释维度,以《矛盾论》为理论核心维度,以\"芯片技术突破\"现实案例为实践检验维度,形成\"文化——理论——实践\"的诠释循环。
(二)实施过程
1.导入环节:播放关于“太极图”的动态演示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阴阳两极之间的互动与变化。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阴阳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矛盾的概念,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
2.理论讲解:探讨《道德经》中关于矛盾统一性的哲学思想,揭示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推动发展变化。以“楚汉相争”为例,分析矛盾双方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历史转折,强调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一场关于“芯片技术突破”的辩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挑战。
4.总结升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和而不同”的论述,强调矛盾分析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效果评估
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显示,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学生表示,“太极图”帮助理解抽象哲学,历史案例分析增强了理论说服力,辩论活动培养了辩证思维。
结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任务。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以及资源整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结合,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吸引力。未来,需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支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理论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太原.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厚底蕴[J].学习月刊,2023(06):4-6.
[2]鲍展斌.当《马原》遇见中国传统文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
[3]王培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论[J].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学报,2023(3).
课题项目:第一批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课题编号:KCSZ01029);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题编号:KCSZSF0103)。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