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互联网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传播研究
文章字数:175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内容方面,而是进一步延伸到了网络技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不仅获得了更加广泛和多样的传播,其自身的内涵与接受方式也在被重新塑造。与此同时,新的传播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困境。汉语言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走出传播困境成为当下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文学经典的传播主要依靠纸质文本和戏曲改编等单一形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网络媒介,这给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变革,产生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一)影视传播。电视和电影的普及和发展使许多汉语言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剧本。以《红楼梦》为例,根据其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不胜枚举。为了准确传达和表现原著的内涵和神韵,不同的导演和演员通过运用蒙太奇等表现手法,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元素,赋予作品鲜明的现代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红楼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红楼梦》作为汉语言文学经典,其网络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包括短视频平台对《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的再创作,相关专题网站的论坛讨论,以及各类视频、音频、图片、有声广播平台对《红楼梦》的朗读与解读等。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影视传播还是网络传播,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传播无论是在范围上、方式上还是效果上,都显现出比传统媒介更大的优势。
二、汉语言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困境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方式更加趋向碎片化泛读,深度阅读与文本细读的缺失,使得汉语言文学经典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快速的泛读中被消解和忽视。
除此之外,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也在消解着文学经典严肃深刻的题旨,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网络图书、网络影视作品刻意迎合流量需求,其内容充斥着庸俗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以博取大众关注,最终导致人们忽视了经典作品中的汉语言文学之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人文关怀,经典文学的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汉语言文学经典走出国门向海外传播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成为大势所趋,这为汉语言文学经典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跨文化传播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我国官方主流媒体多以宣传片、影视作品和国际文化活动为主要输出内容,宣传属性浓厚,电影也容易“水土不服”,被海外受众误读,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重塑经典,走出传播困境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指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大规模生产会使艺术品的“光晕”消失,但同时也为艺术民主化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时代,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环境,汉语言文学经典要想走传播困境,就需要在利用好融媒体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坚持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一)“互联网+”与经典的融合。“互联网+”的核心是以共生共享的空间和共创共赢的平台来实现用户的参与、互动。简言之,“互联网+”是通过数据识别用户实现精准服务。因此,对于网络媒体传播中的碎片化和泛娱乐化倾向,应该加强“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将诠释经典与“活用”经典并举,最大程度地挖掘文学经典的精神矿藏。同时,还应该更加重视深度思索和反思思维的作用,在人文与科技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经典诠释与现代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搭建汉语言文学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平台。汉语言文学经典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传播,更应该积极推动跨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开发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等,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传播。本雅明认为照相、电影虽然从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工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逐步发展成熟之后也产生出大量自身艺术形式上的经典,印刷时代如此,互联网时代亦然。汉语言文学经典也能在新媒介催生新的传播方式中延续其耀眼而深邃的光彩。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一、汉语言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文学经典的传播主要依靠纸质文本和戏曲改编等单一形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网络媒介,这给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极大变革,产生了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一)影视传播。电视和电影的普及和发展使许多汉语言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剧本。以《红楼梦》为例,根据其改编成的电视剧和电影不胜枚举。为了准确传达和表现原著的内涵和神韵,不同的导演和演员通过运用蒙太奇等表现手法,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元素,赋予作品鲜明的现代感,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红楼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播形式。《红楼梦》作为汉语言文学经典,其网络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包括短视频平台对《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的再创作,相关专题网站的论坛讨论,以及各类视频、音频、图片、有声广播平台对《红楼梦》的朗读与解读等。
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影视传播还是网络传播,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传播无论是在范围上、方式上还是效果上,都显现出比传统媒介更大的优势。
二、汉语言文学经典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困境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方式更加趋向碎片化泛读,深度阅读与文本细读的缺失,使得汉语言文学经典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邃的思想内涵在快速的泛读中被消解和忽视。
除此之外,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也在消解着文学经典严肃深刻的题旨,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网络图书、网络影视作品刻意迎合流量需求,其内容充斥着庸俗甚至是低俗的信息以博取大众关注,最终导致人们忽视了经典作品中的汉语言文学之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人文关怀,经典文学的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汉语言文学经典走出国门向海外传播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时代,融媒体传播成为大势所趋,这为汉语言文学经典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跨文化传播仍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我国官方主流媒体多以宣传片、影视作品和国际文化活动为主要输出内容,宣传属性浓厚,电影也容易“水土不服”,被海外受众误读,导致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重塑经典,走出传播困境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书中指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大规模生产会使艺术品的“光晕”消失,但同时也为艺术民主化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时代,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环境,汉语言文学经典要想走传播困境,就需要在利用好融媒体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同时,坚持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一)“互联网+”与经典的融合。“互联网+”的核心是以共生共享的空间和共创共赢的平台来实现用户的参与、互动。简言之,“互联网+”是通过数据识别用户实现精准服务。因此,对于网络媒体传播中的碎片化和泛娱乐化倾向,应该加强“数字人文”方面的研究,将诠释经典与“活用”经典并举,最大程度地挖掘文学经典的精神矿藏。同时,还应该更加重视深度思索和反思思维的作用,在人文与科技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经典诠释与现代应用的融会贯通。
(二)搭建汉语言文学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平台。汉语言文学经典不应该只局限于国内传播,更应该积极推动跨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开发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电子书、有声书、在线课程等,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直接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经典的传播。本雅明认为照相、电影虽然从一开始就与商品经济、工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逐步发展成熟之后也产生出大量自身艺术形式上的经典,印刷时代如此,互联网时代亦然。汉语言文学经典也能在新媒介催生新的传播方式中延续其耀眼而深邃的光彩。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