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刘阳:科技创新的领航者,科普事业的践行者
文章字数:1167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安徽果力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刘阳博士,以科学家与创业者的双重身份,架起了一座连接尖端科技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他既是深耕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学术先锋,也是将深奥技术转化为通俗知识的科普践行者,用创新与热情推动着科技普惠社会的进程。
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创业者
刘阳的科研之路始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后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攻软体机器人这一前沿领域。在学术生涯中,他发表了多篇国际高水平论文,并手握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成果不仅为他赢得了学术声誉,更成为他创业的“技术资本”。
“科研不应止步于论文和实验室。”刘阳认为,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2015年,他创立果力智能,带领团队研发智能机器人及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目前,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阶段,服务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在商业成功之外,他更看重另一项使命——让科技“走出实验室,走进公众生活。”
让科技“听得懂、用得上”
创业之初,刘阳便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普及面临一道“认知鸿沟”。许多人对机器人技术既好奇又陌生,甚至存在误解。为此,他提出“研发与科普并行”的理念,将复杂的科技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
他提出科普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安徽某中学的学生在参加他主导的科普活动后,自发组建机器人社团;多位受启发的青少年后来考入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刘阳的团队还开发了适配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机器人教具,让知识传递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探索”。
构建科普生态圈
刘阳深知,科普需要更广泛的合力。他推动果力智能与中科大、哈工大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既开展技术攻关,也合作开发科普课程。例如,团队将高校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小学可理解的实验模块,如“仿生机械手”“智能分拣系统”等。
此外,他积极联动政府与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人工智能科普标准,并开放企业研发中心作为科普基地。2023年,果力智能获批“安徽省科普示范单位”,其“AI+机器人”科普项目惠及超10万人次。
在刘阳看来,科普并非企业的“附加任务”,而是与商业发展相辅相成的。通过科普活动,果力智能积累了品牌口碑,同时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例如,针对职业院校开发的工业机器人培训系统,正是源于对技能人才培养痛点的洞察。
“当公众理解科技,才会拥抱科技;当社会需要科技,产业才有未来。”刘阳的这番话,揭示了他坚持科普的深层逻辑。如今,他正筹划建立全国性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让更多“未来的刘阳”从中诞生。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从技术研发到知识传播,刘阳博士用行动证明: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技术发展的红利。在他的带领下,果力智能不仅是一家科技公司,更成为科普事业的“播种机”。 (全媒体记者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