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乔保建:用科技为“中国饭碗”筑牢种业根基
文章字数:1198

在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袁粮公司)的试验田里,一位身着工装的研究员正专注地俯身观察稻穗的生长情况,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多年来,乔保建博士扎根农业科研一线,以科技创新持续书写着“中国饭碗”的种业篇章。
育种攻关:破解高产抗逆遗传密码
自2012年加入袁粮产900公斤纪录,公司以来,乔保建便聚焦水稻育种核心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系统解析水稻遗传规律,建立起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极大提升了育种精准度和育种效率。截至2024年底,团队培育的19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为杂交水稻品种培育筑牢根基。在品种创新上,累计育成46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国家审定品种24个。“乔两优”“华两优”等系列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创下亩优质香型品种“两优39”斩获2022年安徽省食味品鉴金奖。另有22个新品种已完成区域试验,预计未来2-3年通过国家审定,涵盖抗稻瘟病、超高产、米质优良、节水抗旱等突破性新品种。
三级推广:让成果扎根田间
秉持“科研成果不能锁在保险柜里”这一理念,乔保建创新构建“实验室-试验田-示范基地”三级体系,在安徽、湖南等地建立20余个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可视化对比田直观展示品种特性。其团队育成品种年推广面积超500万亩,累计覆盖长江流域4000万亩稻田,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带动社会效益逾450亿元,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
科技惠农:构建技术传播网络
作为芜湖市弋江区农业技术协会会长,乔保建将技术推广视为育种延伸。他创设分层培训体系,为种植大户开设田间课堂,演示精准施肥;给经销商定制“品种诊断”课程;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稻种萌发实验。近五年他开展了200余场培训,覆盖1.3万人次;独创“案例教学+实操考核”模式,依托20个科技示范户跟踪档案,将成功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使技术到位率提升40%,构建起可持续的技术传播网络。
笃行致远:锚定种源自主新目标
从西北农业大学本科到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乔保建用三十年构建起育种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技术体系。2009年,蔬菜育种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7年,杂交稻高产技术斩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轻简化栽培和机械化收割需求,他培育出穗层整齐、抗倒伏、耐高温的新品种,攻克秸秆还田引发的病虫害难题。目前团队持有的30项国家专利中,11项发明专利直接解决生产痛点。
向新而行:冲击种业科技新高度
虽身兼管理职务,乔保建仍保持年200天在田间的节奏,累计建立超10万份观测记录。当前正带领团队攻关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同步建设数字化育种平台,向种源自主可控领域发起新冲击。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乔保建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农业科研者的使命担当。在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当下,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农户家的务实精神,正是现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生动写照。正如他所言:“育种家的成就感,应该刻在每一株健壮的稻穗上。”
(实习记者 师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