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三线精神的历史溯源与时代价值研究
文章字数:1795
三线精神是20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诠释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核心内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寻觅三线精神的历史溯源,挖掘其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更能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溯源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三线精神形成于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薄弱的国内工业基础,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促成了三线精神的孕育和发展。在此期间,成千上万三线建设者响应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从沿海发达地区奔赴中西部深山。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技术设备等种种困难,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葛洲坝工程等一系列三线重点工程,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线精神。
(二)三线精神的内涵阐释。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主要表现为建设者在恶劣环境中“肩挑背扛”、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个人服从国家需要、甘愿隐姓埋名的家国情怀,全国上下“一盘棋”、东西部协同备战的集体主义协作模式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实现技术新突破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三线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创业品质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者们靠着“一把镐头一双手”的实干精神,在崇山峻岭中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传承这种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在全球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市场形势下,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投入巨资研发芯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正是创业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这些企业在面临外部封锁时表现出的“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与当年三线建设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一脉相承。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坐标。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格,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展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者扎根基层,继承了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奉献精神。“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城市优越条件,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黄文秀书记的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伟大实践中来,助力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现代化目标。
(三)完善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团结协作模式,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智慧。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彰显出崭新的时代价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三线精神表现得尤为显著。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区,再现了三线时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这种跨区域的协同机制,不仅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快速调配,更展现在防疫物资生产、交通运输保障等各环节的高效配合,形成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专业队伍快速响应、志愿者组织有效的协同体系,这正是对三线时期应急管理经验的创新发展。
(四)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三线精神的勇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内容和丰富教育载体,使得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如今,全国多所高校创新性地将三线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共和国三线建设”口述历史调查,开设相关培训和讲座,通过鲜活的历史细节引发共情,使青年在感悟三线精神中强化使命担当,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结语
三线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造的精神宝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线精神不仅是我们回望历史的记忆坐标,更是面向未来的旗帜引领。在今后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创新方式推动三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三线精神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溯源
(一)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三线精神形成于三线建设时期。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薄弱的国内工业基础,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促成了三线精神的孕育和发展。在此期间,成千上万三线建设者响应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从沿海发达地区奔赴中西部深山。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技术设备等种种困难,建成了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葛洲坝工程等一系列三线重点工程,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线精神。
(二)三线精神的内涵阐释。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主要表现为建设者在恶劣环境中“肩挑背扛”、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个人服从国家需要、甘愿隐姓埋名的家国情怀,全国上下“一盘棋”、东西部协同备战的集体主义协作模式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实现技术新突破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特征。
二、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三线精神所蕴含的艰苦创业品质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者们靠着“一把镐头一双手”的实干精神,在崇山峻岭中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传承这种迎难而上的创业精神。在全球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市场形势下,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投入巨资研发芯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这正是创业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这些企业在面临外部封锁时表现出的“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劲,与当年三线建设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一脉相承。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坐标。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品格,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展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驻村干部和扶贫工作者扎根基层,继承了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奉献精神。“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城市优越条件,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黄文秀书记的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伟大实践中来,助力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现代化目标。
(三)完善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团结协作模式,为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智慧。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彰显出崭新的时代价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三线精神表现得尤为显著。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各地区,再现了三线时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这种跨区域的协同机制,不仅体现在医疗资源的快速调配,更展现在防疫物资生产、交通运输保障等各环节的高效配合,形成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专业队伍快速响应、志愿者组织有效的协同体系,这正是对三线时期应急管理经验的创新发展。
(四)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三线精神的勇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内容和丰富教育载体,使得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如今,全国多所高校创新性地将三线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举办“共和国三线建设”口述历史调查,开设相关培训和讲座,通过鲜活的历史细节引发共情,使青年在感悟三线精神中强化使命担当,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结语
三线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造的精神宝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三线精神不仅是我们回望历史的记忆坐标,更是面向未来的旗帜引领。在今后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创新方式推动三线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三线精神实现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