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基于AI技术的非通用语资源构建路径探索
陆镜如1 谢其宏2
文章字数:1365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作为文化载体与沟通工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用语种如英语、汉语等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与资源体系。然而,大量非通用语种因使用人口少、资源投入不足,长期面临传承危机与教育困境。高校非通用语网络资源平台是由非通用语相关的数字化媒体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系统平台,能够整合优秀的非通用语网络资源,使资源的获得更加自主化和智能化,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等领域的突破则为自动化资源整合、智能内容生成提供了支持。基于此,文章旨在系统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通用语资源构建中的应用潜力与实施路径,促进非通用语的可持续保护与创新性应用。
  一、多源数据收集与统一处理
  高校非通用语资源的构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原始数据的分散性和复杂性,人工智能技术中的自动化工具能够快速抓取网络公开的文本、音频、视频、学术机构内部的档案资料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类、初步清洗以及整合,从而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为后续应用打下基础。人工智能算法可识别数据中的重复、错误或低质量内容,通过语义分析剔除无效信息。完成数据初步处理后,人工智能系统可定期扫描新数据源,动态补充资源库,确保内容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工维护成本,还让非通用语资源的应用更加有序。
  二、教材自动生成与动态更新
  非通用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可借助人工智能驱动的教材生成技术来进行,这一技术能够对教学目标、学生水平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自动提取数据库中的合适内容,组合成合适的课程材料。针对初级学习者,人工智能系统会优先选择基础词汇和简单句式;针对高阶需求,则在教材内容中融入文化背景、专业术语以满足其学习需要。语言本身随社会文化发展不断变化,传统教材的修订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持续监控目标语言区的新闻、社交媒体和学术文献,实时捕捉新词汇、流行表达,这些新内容经校验后被标记为“待审核”或“推荐更新”项目,供教师采纳,从而使教材始终保持与真实语言环境的同步。
   三、虚拟互动课堂搭建
  非通用语教学主要是在教室这一固定场景中进行,学生缺乏真实语境下的锻炼机会,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教师构建虚拟课堂,模拟目标语言国的日常生活场景来开展对话练习、协作任务,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掌握语言的实际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还会根据发音、语法和流畅度提供即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用词以及发音。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人工智能系统会增加游戏化任务以及故事情节,以提高其兴趣;对于进阶学习者,则开放更多自主探索模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技巧。
  四、结语
  综上,AI技术可将文本、音频、视频等碎片化内容转化为标准化的结构化数据库,为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智能分析语言特征与学习需求还能快速产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虚拟互动课堂的搭建则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个性化的语言训练环境,从而为小语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非通用语资源构建有望进一步深化,可建立跨语言资源共享平台,从而促进全球小语种教育的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5G时代下高校非通用语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128)
  作者单位:1.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广西财经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