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与融合性探讨
刘艳梅
文章字数:2524
  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为培养综合型发展人才高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劳动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帮助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促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学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将提出当前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策略,提高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性与融合性,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契合性;融合性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培养更多社会主义接班人,高等教育需要加快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共同面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种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在育人内容和育人模式上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工作的契合。
   一、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与融合现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德育开展的主要实施路径就是劳动实践。但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紧密性不足,二者在教育工作开展中配合不佳,严重影响育人效果,这种情况出现原因共分为三点。(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配合性差,高校开展教育工作中,学工处、辅导员以及院系是劳动教育开展的主要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无法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最终造成劳动活动思政内容短缺,影响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与融合[1-3]。(2)劳动育人资源挖掘不足,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与融合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劳动资源的应用,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制定教学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但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劳动教育培养,思政教育课程中对劳动教育的挖掘力度不足,教学资源被反复利用,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影响学生对劳动观的认识。(3)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契合与融合方式较为单一,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通常存在形式化倾向,劳动教育的开展并不能让学生获得劳动心得,无法展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高校学生缺少对劳动创造意识的理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契合、融合力度不强,影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互融合路径
  (一)增强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在增强教师劳动教育意识中,思政教师要树立劳动最光荣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活动中,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劳动教育,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时代意义。高校思政教师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帮助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和劳动模范精神,在实践活动的引导下,从思政课程中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内容,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意愿。高校思政教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融入,思政教师学会创新教学反思,让高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落实实践。具体创新教学方法为:(1)有效结合学科理念与学生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和劳动观进行了解,思政实践活动中学习劳动知识,提高自律、自强品质,从劳动教育中获得光荣感和幸福感的认知。(2)充分结合榜样教育和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进行示范和激励,提升学生效仿预防,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示范的方式对先辈事迹和故事进行讲解,同时思政教师需要在课外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3)将传统授课方式与专题授课相结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思政教学熟知课程各章节内容,根据章节内容挖掘劳动教育内容或融入劳动教育,对于思政课程中时事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专题讲解、实践探索、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思政、劳动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三)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教育体系。1.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育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道德塑造、价值引领、主渠道以及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大学生从课程教学中学会怎样树立正确劳动观。高校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工作的开展,思政教师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讲授,引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思政内容中理解到劳动对于自身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并意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最后“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教师授课中引入我国劳动法,对当前社会流行的“享乐”“躺平”等措施劳动观点进行纠正,充分利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5]。2.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对思政元素和劳动教育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向学生讲解思政元素、劳动教育元素所产生课程内容,掌握劳动教育对于社会效益的重要影响,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并开展实训教学让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融入课堂,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在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认知、专业特点等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争当先进,具备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3.开设劳动课程。高校加快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切合与融合中,需要重视劳动课程建设,根据高校内部专业设立情况,制定劳动课程发展目标,科学设立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向学生传输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技能,有效融合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组织社会调研或志愿服务等多项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促进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和融合性,高校需要增强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意愿、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教育体系以及完整课程考评机制,促进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达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塔娜·教勒德,那仁,周雯.“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微课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劳动人事政策与法规》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170-171.
  [2]黄乐.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6):71-73.
  [3]卞开荣,牛贺源,坎迪叶·阿尔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J].品位·经典,2022(21):93-95
  [4]郑美娟,王小平,谢伟容.“课程思政”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中药炮制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1):24-27.
  [5]许淋萍,杨德兴.课程思政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思政育人创新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114-118.
  作者单位: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