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介入途径研究
李春南
文章字数:1721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具有广泛性、复杂性与持续性特点,不仅涉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应急处置,也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体系的应变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危机干预、社区重建、心理援助、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探讨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介入途径,提出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理;危机干预;社区恢复
   一、社会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介入路径分析
  (一)危机干预与心理支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伴随着广泛的心理应激反应,风险会引发公众的恐慌、焦虑、悲伤等情绪反应,部分个体可能出现急性心理危机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社会工作者作为心理社会支持的重要提供者,运用危机干预技巧为受影响人群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与辅导,包括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供网络咨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个别和小组辅导等措施。社工针对高风险群体开展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帮助老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缓解孤独和焦虑,从而提升其心理弹性。危机干预与心理支持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第一道防线,直接作用于人群的心理健康,降低了危机对个体心理的冲击强度,促进社区心理稳定和恢复力的提升。
  (二)资源调配与社会救助
  医疗资源和生活物资的紧急调配是抗击危机的重要环节。官方体系在应对巨大的需求时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均或救助盲区。社会工作者在这一环节可充当“资源协调员”和“沟通桥梁”的角色,连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网络,促进多方协作以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社会工作介入资源调配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对弱势群体的敏感度。社会工作者更容易发现基层的真实需求,并通过非正式网络(如社区志愿者、人际网络)迅速回应。社会工作专业强调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在资源分配中注重困难群体不被遗漏,努力确保救助的社会正义。
   (三)社区赋权与治理
  社区是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能力和居民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防疫措施的落实和危机的有效控制。社会工作介入能够在社区层面发挥赋权与治理优化的功能,促进社区自助和互助机制的形成。社会工作者深入社区发动群众、培育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网络链接,从而提高基层组织应对和协调的能力。社区赋权与治理的优化是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一项关键路径,它夯实了社会抵御风险的基层基础。
  (四)政策倡导与社会治理
  社会工作者还通过政策倡导在宏观层面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的改进和社会变革。社会工作者凭借直接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对弱势群体需求的了解,能够在政策层面发出专业声音,倡导更有利于公共健康和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通过参与决策咨询、提交政策建议、开展社会宣传等方式,推动政府在危机后进行制度改革。这种良性互动有望带来更加健全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更高水平的社会凝聚力与韧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资源短缺,专业能力不足。突发事件往往打乱常规资助渠道,许多社工服务项目经费陷入不稳定甚至中断状态。危机情境下资源有限会加剧一线工作的压力,并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专业人才储备和训练的不足成为制约社工介入深度和效果的重要问题。
  法律与政策支持不足。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体系中,社工的角色尚未制度化,很多情况下属于临时动员,缺少明确的职责授权和经费来源。一社工机构的运作高度依赖项目制和政府购买服务,当公共卫生危机来袭时,公共政策的调整和财政紧缩使许多社工项目面临合同取消、经费削减的风险,影响介入的可持续性。
  多方协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尚不健全,影响资源调配和服务联动。公共危机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互嵌、合作与耦合”的关系网络。社工组织在数据收集、信息共享和远程服务方面的技术手段相对滞后。然而,现实中我国社工参与突发事件时往往缺少这样的协同平台,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基金项目:202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和培育项目“社会组织在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协同机制研究”(2020PY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