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时代高校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文章字数:3160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新时代体育精神载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中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素质的主阵地,更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当中,基于直观、生动的形式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而体育这门课程推崇的公平正义、团队协作和顽强拼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友善”不谋而合,以高校体育课堂为载体,充分挖掘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构建红色体育思政课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基于OBE教育理念,将红色体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加红色体育教育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理解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打造红色体育文化品牌,构建体育精神讲坛,讲述体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故事,让学生们充分感悟体育的魅力。在弘扬新时代红色体育精神中,贺龙体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抗战时期提出“体育运动军事化”,号召全体官兵通过军事训练增强体质为更好地打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首任体委主任,重视学校体育建设,先后成立六所高等体育院校,又大力创办青少年体校,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新中国的学校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贺龙体育思想,借助“体育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锤炼顽强意志,磨炼自己的耐力和性格,而在贺龙思想传递的家国情怀中,学生们可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个人提升身体素质的路径,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依托区域特色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发扬新时代红色体育精神
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融合思政建设,不单单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作用,更需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地域特色充分拓宽体育课程的价值和文化厚度,基于地方性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为新时代体育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体育资源,南方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融合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内容,北方高校可以结合冬奥文化推广冰雪运动,西南地区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射箭、摔跤运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将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还能提升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多样性。
晋绥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不单单为了锻炼战士们的体魄,更是具有时代背景下提升战斗意志的特殊目标。艰苦的抗战年代,晋绥边区的战士们在战斗间隙通过篮球、摔跤、武术、田径等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这不仅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更具有独特的红色体育价值。晋绥地区的红色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革命精神的体育训练环节,例如模仿当年八路军战士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长途奔袭训练等,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革命先辈如何依靠体育锤炼身体、磨砺意志。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模拟长征”或“红色体育挑战赛”等活动中,感受晋绥红色体育如何塑造战士的顽强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内化精神。晋绥红色体育所承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高校红色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战时期的革命事业,不单要求战士们在极端条件下保持身体素质,还要依靠团队协作完成各种训练任务,而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的集体项目中,融合晋绥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合作,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因此,将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开展红色体育思政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红色体育活动,既能塑造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又能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深入理解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情怀。
三、利用红色资源讲述红色体育故事,丰富新时代体育传播路径
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建设要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体育不单单是竞技活动,更是承载国家发展、民族自信和人民奋斗历史的特殊活动,而我国体育的崛起,蕴含在奥运赛场的一枚枚宝贵的奖牌中,蕴含在无数奋斗者以体育为载体,向世界讲述的中国体育故事中。高校体育课程需要充分运用我国特色体育故事,让新时代的体育精神传播更有价值。
在抗战时期,为了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贺龙组建120师战斗篮球队,要求战士们既要在思想上成为强者,又要在身体上成为勇者。战士们自己动手利用群众晒庄稼的场院作为篮球场,把两块木板用钉子钉起来做成篮架,铁匠铺根据画样打造篮筐,球衣用布条剪出“战斗”两字缝在衣服上,为了节省鞋子、衣服,队员们甚至光着脚、穿着短裤打球,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坚持训练。1941年夏前往延安同“抗大”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八路军总部等单位进行了篮球比赛,并取得了全胜的战绩,朱总司令题写“球场健儿,疆场勇士”。因此,教师们通过讲解经典的红色体育故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们的人格,形成真正的体育文化认同感,使体育成为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精准定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打造优质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体育课程不单单停留在技能训练的维度,更需要发挥和提升其育人价值。科学合理定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真正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体育训练的特点,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将挑战与成长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团结协作。
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先进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高度相关,新时代落实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丰富体育的教学形式和内涵,打破既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的价值。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过于强调竞技性,忽视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而在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中,结合学生们的差异化特征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很关键,传承红色精神,发挥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需要重塑评价体系。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局限在对学生们的体能测试维度,忽视了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影响,新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思政教育的考量,例如考查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在体育竞赛中的心理素质等。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红色体育拓展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体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手段,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为国家培养具备坚定信念、强健体魄和卓越精神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作出卓越贡献。
五、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课程建设需要承担好培育家国情怀青年的使命,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更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借助丰富的红色体育资源,不仅可以让体育衔接历史与现实,更能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构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借助红色资源,将红色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赓续红色血脉;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红色知识竞赛、红色体育趣味挑战赛、战斗杯篮球赛、贺龙杯足球赛等,丰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结合个性化教学、多学科融合以及体育精神的融合,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实现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绥边区红色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W183);202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贺龙学校体育思想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13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体育与健康系
新时代高校思政建设中需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体育作为锻炼身体素质的主阵地,更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当中,基于直观、生动的形式可以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而体育这门课程推崇的公平正义、团队协作和顽强拼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诚信”“友善”不谋而合,以高校体育课堂为载体,充分挖掘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构建红色体育思政课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基于OBE教育理念,将红色体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加红色体育教育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理解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打造红色体育文化品牌,构建体育精神讲坛,讲述体育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故事,让学生们充分感悟体育的魅力。在弘扬新时代红色体育精神中,贺龙体育思想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抗战时期提出“体育运动军事化”,号召全体官兵通过军事训练增强体质为更好地打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首任体委主任,重视学校体育建设,先后成立六所高等体育院校,又大力创办青少年体校,将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为新中国的学校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校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贺龙体育思想,借助“体育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锤炼顽强意志,磨炼自己的耐力和性格,而在贺龙思想传递的家国情怀中,学生们可以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个人提升身体素质的路径,更是国家强盛的象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依托区域特色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发扬新时代红色体育精神
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融合思政建设,不单单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教育作用,更需要结合地域优势和地域特色充分拓宽体育课程的价值和文化厚度,基于地方性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们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进而为新时代体育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有丰富的地方特色体育资源,南方地区的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融合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内容,北方高校可以结合冬奥文化推广冰雪运动,西南地区可以结合少数民族的射箭、摔跤运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将坚忍不拔、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还能提升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多样性。
晋绥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不单单为了锻炼战士们的体魄,更是具有时代背景下提升战斗意志的特殊目标。艰苦的抗战年代,晋绥边区的战士们在战斗间隙通过篮球、摔跤、武术、田径等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这不仅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更具有独特的红色体育价值。晋绥地区的红色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革命精神的体育训练环节,例如模仿当年八路军战士进行的野外生存训练、长途奔袭训练等,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革命先辈如何依靠体育锤炼身体、磨砺意志。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模拟长征”或“红色体育挑战赛”等活动中,感受晋绥红色体育如何塑造战士的顽强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内化精神。晋绥红色体育所承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高校红色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抗战时期的革命事业,不单要求战士们在极端条件下保持身体素质,还要依靠团队协作完成各种训练任务,而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的集体项目中,融合晋绥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合作,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因此,将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开展红色体育思政课堂,组织丰富多彩的红色体育活动,既能塑造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又能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深入理解红色体育的精神内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体育情怀。
三、利用红色资源讲述红色体育故事,丰富新时代体育传播路径
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建设要以体育课程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和精神,体育不单单是竞技活动,更是承载国家发展、民族自信和人民奋斗历史的特殊活动,而我国体育的崛起,蕴含在奥运赛场的一枚枚宝贵的奖牌中,蕴含在无数奋斗者以体育为载体,向世界讲述的中国体育故事中。高校体育课程需要充分运用我国特色体育故事,让新时代的体育精神传播更有价值。
在抗战时期,为了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贺龙组建120师战斗篮球队,要求战士们既要在思想上成为强者,又要在身体上成为勇者。战士们自己动手利用群众晒庄稼的场院作为篮球场,把两块木板用钉子钉起来做成篮架,铁匠铺根据画样打造篮筐,球衣用布条剪出“战斗”两字缝在衣服上,为了节省鞋子、衣服,队员们甚至光着脚、穿着短裤打球,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坚持训练。1941年夏前往延安同“抗大”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鲁迅艺术学院、八路军总部等单位进行了篮球比赛,并取得了全胜的战绩,朱总司令题写“球场健儿,疆场勇士”。因此,教师们通过讲解经典的红色体育故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们的人格,形成真正的体育文化认同感,使体育成为新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精准定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打造优质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体育课程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时代的体育课程不单单停留在技能训练的维度,更需要发挥和提升其育人价值。科学合理定位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真正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体育训练的特点,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将挑战与成长融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团结协作。
优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先进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高度相关,新时代落实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丰富体育的教学形式和内涵,打破既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的价值。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过于强调竞技性,忽视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教育,而在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中,结合学生们的差异化特征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也很关键,传承红色精神,发挥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需要重塑评价体系。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局限在对学生们的体能测试维度,忽视了红色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影响,新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对思政教育的考量,例如考查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在体育竞赛中的心理素质等。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志愿服务、红色体育拓展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体育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手段,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为国家培养具备坚定信念、强健体魄和卓越精神品质的新时代青年作出卓越贡献。
五、结束语
新时代的高校红色体育课程建设需要承担好培育家国情怀青年的使命,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更是思政教育的关键载体。借助丰富的红色体育资源,不仅可以让体育衔接历史与现实,更能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构建红色体育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借助红色资源,将红色体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赓续红色血脉;教学实践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红色知识竞赛、红色体育趣味挑战赛、战斗杯篮球赛、贺龙杯足球赛等,丰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结合个性化教学、多学科融合以及体育精神的融合,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实现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2023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绥边区红色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W183);2024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贺龙学校体育思想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413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体育与健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