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文章字数:21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全方位、多层次整合上,旨在构建一个连续、协调且高效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和战略举措,探究“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路径,有必要携手这一协同育人视域,将有助于构建衔接紧密、循序渐进的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及联系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品德教育和价值塑造,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同步提升。“思政课程”是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旨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助力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全方位、多层次整合上,旨在构建一个连续、协调且高效的教育体系。
“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支撑,而“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政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契合。
二、“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在政策推进与支撑层面,强化思政课核心地位。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2]《纲要》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强调“大思政课”理念,推动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多地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一些地区成立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开展联合教研和资源共享,并开发特色精品课例等,实现跨学段协同机制。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层面,课程体系贯通性增强,多地探索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教学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互动式教学和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各学段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的理念认识不够,缺乏对不同学段教育连续性和衔接性的深刻理解。各学段只关注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将不同学段的育人工作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来考虑。其次,课程与教学层面,出现课程体系不连贯,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问题较为突出。第三,在管理与评价层面,管理体制不协调,大、中、小学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健全,对大中小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价目前比较单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
三、“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思政教育路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携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
首先,通过开展联合培训与研讨活动统一教育理念,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加协同育人理念培训与研讨活动,帮助各学段的教育工作者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制定协同育人发展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大中小协同育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任务和衔接点,将协同育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其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突破学段壁垒,建立课程衔接机制,成立由大、中、小学教师组成的课程衔接研究小组,对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制定课程衔接方案。整合大、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第三,通过协调管理体制,优化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大、中、小学的上级管理部门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制定科学全面的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培养重点确定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四、结论
探究“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思政教育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视域探究“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路径,将助力提高学生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J].高教学刊,2025,11(S2):2+195.
项目课题:本文系安徽建筑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建筑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2022jy07);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自然辩证法”(2022xxs-fkc03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一、“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及联系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强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品德教育和价值塑造,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同步提升。“思政课程”是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旨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助力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全方位、多层次整合上,旨在构建一个连续、协调且高效的教育体系。
“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引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支撑,而“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政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大中小一体化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高度契合。
二、“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其发展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在政策推进与支撑层面,强化思政课核心地位。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2]《纲要》明确指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强调“大思政课”理念,推动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多地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一些地区成立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开展联合教研和资源共享,并开发特色精品课例等,实现跨学段协同机制。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层面,课程体系贯通性增强,多地探索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教学方法也呈现多样化,互动式教学和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
“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各学段教育理念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教育实践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实践的理念认识不够,缺乏对不同学段教育连续性和衔接性的深刻理解。各学段只关注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教育教学任务,没有将不同学段的育人工作作为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来考虑。其次,课程与教学层面,出现课程体系不连贯,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问题较为突出。第三,在管理与评价层面,管理体制不协调,大、中、小学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职责划分不明确、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健全,对大中小协同育人效果的评价目前比较单一,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
三、“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思政教育路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携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
首先,通过开展联合培训与研讨活动统一教育理念,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加协同育人理念培训与研讨活动,帮助各学段的教育工作者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制定协同育人发展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大中小协同育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任务和衔接点,将协同育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其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突破学段壁垒,建立课程衔接机制,成立由大、中、小学教师组成的课程衔接研究小组,对不同学段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制定课程衔接方案。整合大、中、小学的课程资源,建立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第三,通过协调管理体制,优化管理与评价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大、中、小学的上级管理部门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制定科学全面的协同育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培养重点确定指标权重,使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
四、结论
探究“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思政教育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视域探究“大中小一体化思政教育”路径,将助力提高学生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J].高教学刊,2025,11(S2):2+195.
项目课题:本文系安徽建筑大学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建筑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2022jy07);新时代育人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教育)“自然辩证法”(2022xxs-fkc03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