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坚持“两个结合”书写文艺创作新篇章
文章字数:2666
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新时代文艺理论创新和观念变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文艺工作者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艺新篇章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文艺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服务社会正能量壮大、服务宣传舆论工作大局、服务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服务文化交流互鉴、服务中华文化主体性巩固,是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扎根广大人民从事创作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坚持“两个结合”发挥好文艺作品独特的理论功能
文艺作品创作,本质上是真理的阐发,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对文艺创作工作来说,将自身定位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在创作中注重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有理论自觉,把握艺术作品的理论品格。一次成功的作品创作,在艺术高超的基础上,还要展现时代和人的精神品质。时代中的人和事正是经由艺术创作,被提炼出精神实质,一种精神、一种情感,就在作品中得以呈现了,每一个奋斗者的内心世界,就得以自我言说,时代主题与每个观众的生命体验之间的关联,就得以建立。作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重大意义,找准最能代表中国精神和伟大变革的题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塑造出真正让国人和世界所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在对“两个结合”的坚持中,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属于文艺工作的独特贡献。
二、坚持“两个结合”发挥好文艺作品创作的两个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两个结合”的相互成就,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带来了至少但不限于这样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中国的文艺创作,在从传统走进现代的道路上,第一次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文艺有悠久的传统,同时也有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文艺就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一代又一代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中国文艺传统紧密结合,创作出了大量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的文艺创作真正用上了自己的“金饭碗”。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我们首先要尊重几千年古典艺术文化的历史成果,这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金饭碗”,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大底气。近年来,在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的众多优秀作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艺术创作领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考古,而是一种创造,同时也是中国文艺作品创作的另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落实“双创”要求,我们需要把握好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既需要广泛的学习借鉴,更需要在中华文化本体性、自主性基础之上的创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结合”的结果就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三、坚持“两个结合”把握文艺作品创作的未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点,一是人民性,二是现实性,把握好这两点,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被拉得太远,作品的艺术生命就不会只作昙花一现。“昨天”在“今天”被视为传统,“今天”在“明天”也会成为历史。我们在当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就要把握“两个结合”的未来意义,根植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当下用心,向历史致敬,对未来负责。在创作中把握“两个结合”的未来意义,要在创作中发现每一种艺术门类的优势特点,同时也要看到各个艺术门类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局限。要尽力发挥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优长,但不能为了“创新”盲目冲出自身规律性的局限。在创作中,用作品把中国古典艺术的古典韵味保留好,让它在未来还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把民族民间艺术各自的特点保留好,让它在未来还能展现各民族的独特风貌。为古典艺术选择古典艺术擅长的题材,用现代艺术表现现代艺术擅长的题目,让花在未来还是花,并且开得更美,让树在未来还是树,让它长得更壮。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创作题材的宝库,尤其需要注重的是把握艺术与现实的合理距离。表现中华文化的作品题材,无论选择何种艺术门类,在创作之前,都有必要认真学习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故事,在创作中都要立足人民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不能仅靠主观想象或片面理解去把历史现实也来了一番“创作”。与此同时,一部作品要深入人民内心,一定是从人民生活中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热爱人民,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我们作为创作者,一定要深入到基层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而且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因此创作的过程,是向人民学习的过程,在创作中首先尊重人民现实生活这个“大我”,再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这个“中我”,最后再考虑创作个性这个“小我”,是我们这代人对艺术负责,对未来负责所必要的态度。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艺创作的空间无比广阔,承担的使命重大光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用我们的创作本领和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期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推动文艺创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拿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新作为。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一、坚持“两个结合”发挥好文艺作品独特的理论功能
文艺作品创作,本质上是真理的阐发,是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对文艺创作工作来说,将自身定位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在创作中注重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有理论自觉,把握艺术作品的理论品格。一次成功的作品创作,在艺术高超的基础上,还要展现时代和人的精神品质。时代中的人和事正是经由艺术创作,被提炼出精神实质,一种精神、一种情感,就在作品中得以呈现了,每一个奋斗者的内心世界,就得以自我言说,时代主题与每个观众的生命体验之间的关联,就得以建立。作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重大意义,找准最能代表中国精神和伟大变革的题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塑造出真正让国人和世界所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在对“两个结合”的坚持中,为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属于文艺工作的独特贡献。
二、坚持“两个结合”发挥好文艺作品创作的两个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两个结合”的相互成就,为中国文艺的发展带来了至少但不限于这样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中国的文艺创作,在从传统走进现代的道路上,第一次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文艺有悠久的传统,同时也有极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文艺就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一代又一代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中国文艺传统紧密结合,创作出了大量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的文艺创作真正用上了自己的“金饭碗”。以中国古典艺术为例,我们首先要尊重几千年古典艺术文化的历史成果,这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金饭碗”,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大底气。近年来,在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创作出的众多优秀作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艺术创作领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考古,而是一种创造,同时也是中国文艺作品创作的另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落实“双创”要求,我们需要把握好开放包容和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既需要广泛的学习借鉴,更需要在中华文化本体性、自主性基础之上的创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结合”的结果就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三、坚持“两个结合”把握文艺作品创作的未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点,一是人民性,二是现实性,把握好这两点,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不会被拉得太远,作品的艺术生命就不会只作昙花一现。“昨天”在“今天”被视为传统,“今天”在“明天”也会成为历史。我们在当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就要把握“两个结合”的未来意义,根植人民的现实生活,在当下用心,向历史致敬,对未来负责。在创作中把握“两个结合”的未来意义,要在创作中发现每一种艺术门类的优势特点,同时也要看到各个艺术门类在艺术表现力上的局限。要尽力发挥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取代的优长,但不能为了“创新”盲目冲出自身规律性的局限。在创作中,用作品把中国古典艺术的古典韵味保留好,让它在未来还是中国的古典艺术;把民族民间艺术各自的特点保留好,让它在未来还能展现各民族的独特风貌。为古典艺术选择古典艺术擅长的题材,用现代艺术表现现代艺术擅长的题目,让花在未来还是花,并且开得更美,让树在未来还是树,让它长得更壮。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创作题材的宝库,尤其需要注重的是把握艺术与现实的合理距离。表现中华文化的作品题材,无论选择何种艺术门类,在创作之前,都有必要认真学习我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故事,在创作中都要立足人民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不能仅靠主观想象或片面理解去把历史现实也来了一番“创作”。与此同时,一部作品要深入人民内心,一定是从人民生活中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要热爱人民,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我们作为创作者,一定要深入到基层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而且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艺术家最大的幸福。因此创作的过程,是向人民学习的过程,在创作中首先尊重人民现实生活这个“大我”,再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这个“中我”,最后再考虑创作个性这个“小我”,是我们这代人对艺术负责,对未来负责所必要的态度。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文艺创作的空间无比广阔,承担的使命重大光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用我们的创作本领和创作热情,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回应时代和人民的期待,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好推动文艺创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拿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新作为。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