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华北地区康养行业与AI技术融合现状的实证调研
张晨曦 邓佳莹 毛新伟
文章字数:1706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康养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康养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提升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AI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仍面临数据分散、情感交互不足、区域适配性差等问题。华北地区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较高且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其康养行业与AI技术的融合现状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数康智汇”团队的实证调研,系统分析华北地区AI康养的现状,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区域康养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康养、人工智能、情感交互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等政策,明确支持康养产业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和老年人口资源,但康养服务供给不足与技术应用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开发或政策分析,鲜有从区域视角出发、结合实地数据的系统性调研。本研究通过对华北地区21所康养机构的实地走访,回收3162份有效问卷,旨在揭示AI技术在康养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困境,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方法结合的调研策略,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研覆盖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五市及京津地区,样本涵盖老年人、护工和机构管理者,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问卷设计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和人机交互理论,包含用户满意度、技术接受度等维度。数据分析使用自研软件,结合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验证假设并挖掘变量间的关联性。此外,研究引入联邦学习和多模态AI技术,探索技术优化的可行性。
  三、华北地区AI康养现状分析
  (一)应用现状

  调研显示,华北地区AI康养产品已初步应用于健康监测、智能问答和资源调度。例如,“魔镜”设备可实时采集30项健康数据,准确率达99%;部分机构引入基于DeepSeek模型的智能问答系统。然而,产品普及率较低,仅有23%的受访机构全面使用AI设备,用户接受度也因价格高昂(平均年费超5000元)而受限。
  (二)主要困境
  数据孤岛问题:不同机构间数据未实现有效共享,导致AI模型训练不足,区域适配性差。
  情感交互缺失:65%的老年用户表示,现有AI产品缺乏情感陪伴功能,难以缓解孤独感。
  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地区AI应用率达35%,而农村仅为8%,资源配置不均加剧服务失衡。
  伦理与隐私隐忧:AI误判责任不明、数据隐私保护不足,限制了技术推广。
   四、AI康养多维优化模型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华北地区AI康养多维优化模型”,聚焦数据整合、情感交互、行为引导和区域适配四大维度。
  (一)数据整合与智能问答优化
  通过联邦学习技术构建跨区域数据共享平台,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提升模型性能。例如,河北五市与京津地区可联合开发“智慧康养云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此外,优化语音识别系统,加入华北方言支持,提高问答准确性。
   (二)情感交互与共情体验提升
  基于情感计算技术,开发支持方言交互的AI产品,增强技术亲和力。同时,引入家庭记忆功能,记录互动数据,提醒家人参与老年人生活,强化情感纽带。
   (三)行为导向与正向激励机制
  结合行为导向理论,设计AI激励系统,如通过健康数据反馈奖励用户,提升使用意愿。调研显示,此类机制可将用户参与度提升约20%。
  (四)城乡场景差异化适配
  针对城乡差异,开发低成本模块化产品,降低引入门槛。同时,通过护工共享和设备调度,优化农村地区服务供给。
  五、优化路径与实践价值
  (一)优化路径
  制度保障:政府应完善AI康养政策,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伦理审查标准。
  技术研发:企业需降低产品定价,增强情感交互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社会联动:推动家庭、社区与机构协作,构建支持网络,提高服务覆盖率。
  (二)实践价值
  本模型可指导企业优化产品设计,帮助机构提升服务效率,同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华北地区AI康养的现状与挑战,提出的多维优化模型在科学性、先进性和区域适用性上具有显著优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展样本范围,验证模型在全国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并探索更多AI技术(如生成式AI)在康养领域的潜力。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