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字数:2711
摘要: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实物体现,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鲜活资源[1]。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与耦合,“活灵活现”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一、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方面,数字化传承契合时代特征与教育规律。当前,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变革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学习及生活的方式。技术上,数字化新技术让红色文物能以数字形式保存,大大延长了文物实物保存时间。在传播方式上,静态观赏已无法满足青年一代学习需求,互动式、体验式的传播内容更受喜爱。体现在教育方式上,“00后”“05后”对互动教学的需求持续增长,传统课堂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要求[3]。无论是对于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播需求,还是站在Z世代青年接受信息现实情况出发,数字化都是当前的“优选”,这种转型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政治嘱托,又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数字赋能驱动思政教育的范式革新[4]。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5]。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首先促使研究者从技术哲学维度,解析数字技术如何重构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使研究者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如何将数字化文化资源与现有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积极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这些视角和内容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从传统的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向数字化转型,促进红色文化研究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一)构建数字资源平台,打造精品内容矩阵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在资源整合、技术转化、平台建构三方面持续发力。需要注重挖掘红色故事、红色歌曲、影视和遗址等资源,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转化,形成多样化的资源库。比如,通过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使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关键战役过程;将经典影视作品改编为动态视觉作品及互动游戏,以轻量化形式增强传播吸引力;打造智能化红色资源集成平台,融合全景影像、语音交互与知识图谱技术,将历史脉络与人物关系进行多维立体化呈现。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须遵循“精品化、权威化、创新化”三重原则:以“精品化”严控内容质量,深耕重大历史事件、精神符号与先锋人物谱系,避免资源同质化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权威化”筑牢史实根基,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资源建设,共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精品;以“创新化”驱动体验升级,运用虚实叠映的交互设计,将革命精神解构为可参与的青年成长议题,实现价值引领与青春话语的深层耦合。
(二)强化师资数字素养,培育教学创新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是主渠道,教师的责任重大、不可替代。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学院层面的统筹规划与设计,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各个环节。
从学校角度,高校可以探索搭建红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素材云端互通;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学习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获取、加工、制作、应用等技能;组建“思政导师+数字工程师”协同团队,共同推进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发优质的教学案例、课件、微课等资源[6]。此外,还可将红色数字资源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教育数字化转型。从教师角度,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打造基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沉浸式课堂,并建立教学资源动态优化机制,不断提高教学“适配度”。
(三)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应用
为了实现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化应用,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在组织层面,要成立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的领导小组,教务处、宣传部要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牵头开展理论研究,其他教学学院要积极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列入教学要点、教师培训计划。同时,学校还要统筹考虑经费保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资源开发、平台运维等基础建设,支持教师参加数字化技能培训。
此外,建立评估机制至关重要。评估机制建设应紧扣育人实效,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重点监测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使用率、课堂融入度、学生认知提升度。要构建立体评估网络,通过教学督导记录教学实践效果,通过座谈、问卷等收集学生实际体验,结合学生表现分析“内化”程度,不断形成“建设-应用-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邱利见,赵文政.红色文化高质量融入思政课程的逻辑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82-8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2(8):14-20.
[4]蔡路.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67-70.
[5]李志强,倪晗.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20):127-129.
[6]张志强,郝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61-63.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课题项目: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2023C1023009)
关键词: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与耦合,“活灵活现”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一、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方面,数字化传承契合时代特征与教育规律。当前,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变革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学习及生活的方式。技术上,数字化新技术让红色文物能以数字形式保存,大大延长了文物实物保存时间。在传播方式上,静态观赏已无法满足青年一代学习需求,互动式、体验式的传播内容更受喜爱。体现在教育方式上,“00后”“05后”对互动教学的需求持续增长,传统课堂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要求[3]。无论是对于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传播需求,还是站在Z世代青年接受信息现实情况出发,数字化都是当前的“优选”,这种转型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政治嘱托,又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模式。
另一方面,数字赋能驱动思政教育的范式革新[4]。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5]。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嵌入,首先促使研究者从技术哲学维度,解析数字技术如何重构教育主客体关系,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促使研究者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如何将数字化文化资源与现有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积极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这些视角和内容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同时,有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推动红色文化研究从传统的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向数字化转型,促进红色文化研究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一)构建数字资源平台,打造精品内容矩阵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需在资源整合、技术转化、平台建构三方面持续发力。需要注重挖掘红色故事、红色歌曲、影视和遗址等资源,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转化,形成多样化的资源库。比如,通过VR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使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关键战役过程;将经典影视作品改编为动态视觉作品及互动游戏,以轻量化形式增强传播吸引力;打造智能化红色资源集成平台,融合全景影像、语音交互与知识图谱技术,将历史脉络与人物关系进行多维立体化呈现。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须遵循“精品化、权威化、创新化”三重原则:以“精品化”严控内容质量,深耕重大历史事件、精神符号与先锋人物谱系,避免资源同质化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权威化”筑牢史实根基,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资源建设,共同打造一批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精品;以“创新化”驱动体验升级,运用虚实叠映的交互设计,将革命精神解构为可参与的青年成长议题,实现价值引领与青春话语的深层耦合。
(二)强化师资数字素养,培育教学创新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堂是主渠道,教师的责任重大、不可替代。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学院层面的统筹规划与设计,更应该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各个环节。
从学校角度,高校可以探索搭建红色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素材云端互通;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学习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获取、加工、制作、应用等技能;组建“思政导师+数字工程师”协同团队,共同推进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发优质的教学案例、课件、微课等资源[6]。此外,还可将红色数字资源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教育数字化转型。从教师角度,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打造基于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沉浸式课堂,并建立教学资源动态优化机制,不断提高教学“适配度”。
(三)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应用
为了实现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可持续化应用,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在组织层面,要成立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组成的领导小组,教务处、宣传部要发挥主体作用,统筹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牵头开展理论研究,其他教学学院要积极将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列入教学要点、教师培训计划。同时,学校还要统筹考虑经费保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资源开发、平台运维等基础建设,支持教师参加数字化技能培训。
此外,建立评估机制至关重要。评估机制建设应紧扣育人实效,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重点监测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使用率、课堂融入度、学生认知提升度。要构建立体评估网络,通过教学督导记录教学实践效果,通过座谈、问卷等收集学生实际体验,结合学生表现分析“内化”程度,不断形成“建设-应用-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邱利见,赵文政.红色文化高质量融入思政课程的逻辑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82-8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何绍辉.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与群体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2(8):14-20.
[4]蔡路.数字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67-70.
[5]李志强,倪晗.红色文化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20):127-129.
[6]张志强,郝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61-63.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课题项目: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L2023C10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