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文旅融合驱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文章字数:2591
摘要:在国家文旅融合政策指引下,安徽应当依托丰富资源,探索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构建“一区三圈四带”空间格局,以文化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服务品质,用系统思维打造文旅生态体系,为全国文旅业升级提供安徽样本。
关键词: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文化赋能;智慧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省份,兼具丰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重塑区域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系统性工程。
一、以“一区三圈四带”为纲,擘画全域旅游新蓝图
全域旅游的本质突破在于空间维度的系统性重构。安徽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需要立足“全省一盘棋”,通过构建“一区三圈四带”格局,推动旅游资源从分散走向协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核心引擎,依托黄山、九华山等世界级资源,打破景区围墙,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带状旅游空间,打造“中国书房”的文化意象;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协同发力,分别聚焦科技创新、红绿资源融合与历史文化活化,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四大文旅带串联山水人文,催生出水陆联动的复合型旅游廊道。这种空间重构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勾勒全域文化旅游意蕴、培育多样的地方旅游品牌来烘托和彰显全域文化旅游符号[1],将分散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机的生态系统,让“徽风皖韵”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绽放。
二、以文化赋能为魂,绘就全域旅游的文化底色
安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深厚根基,徽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徽剧、黄梅戏等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文化赋能的首要路径在于深挖历史资源,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凌家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到淮南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安徽依托考古成果将沉睡的文物打造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蚌埠《垓下之战》、亳州《曹操》等实景演艺项目,则通过艺术化表达让历史“活”起来,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安徽需要进一步以文化资源为根基,构建全域旅游的“精神坐标”。以徽州文化为核心,徽州古村落群可通过数字化修复、沉浸式展演等方式,让游客在“粉墙黛瓦”中感受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以徽商精神为主题,联动影视剧、动漫、研学课程等载体,构建“超媒介叙事”体系,形成“徽文化+”产业链。同时,依托黄梅戏、文房四宝等非遗资源,打造新国风沉浸式剧场、手作工坊等体验场景,让非遗文化成为可参与的文旅新场景。另外,提炼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将大别山精神、小岗村改革故事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增强文旅产品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深化“文旅+”跨界融合,推动与康养、教育、农业等产业协同。依托皖南田园风光,设计农耕文化研学路线,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以数字融合为翼,塑造全域旅游体验新品质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文旅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沉浸式旅游体验的基础和保障。2025年1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正式印发《安徽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体系。旅游业数字化是通过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耦合互馈,达到一种有机融合、共生向荣的良性演化格局。[2]数字技术对旅游体验的重塑,首先体现在精准化服务上。依托“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全省景区实现“一码预约、一图导览、一键投诉”的智慧化管理。黄山风景区通过5G-A载波聚合技术实现4Gbps超高速率传输,让迎客松畔的4K直播与AR导览流畅无阻,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先游后付”的数字信用景区典范。九子岩景区依托智慧旅游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控景区内的人流趋势情况,还能对游客偏好、满意度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皖北地区最大乡村民宿集群小岗村民宿将智能交互系统融入田园民宿,语音控制与全景监控构建起“科技感包裹乡愁”的独特体验。
安徽需进一步打通文旅数据壁垒,构建覆盖旅游全流程的智慧生态圈。一是夯实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智能闸机等设施升级,加速5G网络深度覆盖景区及乡村,推动“5G+智慧导览”等场景应用。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景区试点人工智能导览,同时优化适老化服务。三是数据驱动管理生态,整合交通、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强化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管控。未来,安徽力求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在长三角文旅协同中创造独具皖韵的数字化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实融合”的新动能。
四、以系统思维为导,优化文旅融合生态体系
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与行政壁垒,构建要素融通、功能互补、价值共生的生态体系。安徽在推进全域旅游实践中,正以系统思维整合政策工具、产业要素与文化资源,形成“规划引领——要素聚合——价值转化”的闭环生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安徽需在生态优化中把握三组关系:一是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建立文化遗产动态评估机制,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原真性;二是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关系,完善“基金引导+市场运作”的混合驱动模式,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三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价值关系,推动徽文化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在文明互鉴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当系统思维贯穿规划、运营、评价全过程,文旅产业方能突破“就旅游谈旅游”的局限,真正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
结语: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皖浙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深入推进,安徽旅游发展已从单点突破转向整体跃进。未来的江淮大地上,全域旅游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黏合剂、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转换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催化剂,安徽必将走出一条文化为魂、智慧赋能、全域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河有.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9):25-34.
[2]陈勤昌,王兆峰,邱梦真,等.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地理,2025,45(2):1-1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旅游演艺的文化空间建构和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1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合肥大学;2.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关键词: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文化赋能;智慧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安徽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省份,兼具丰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重塑区域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的系统性工程。
一、以“一区三圈四带”为纲,擘画全域旅游新蓝图
全域旅游的本质突破在于空间维度的系统性重构。安徽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需要立足“全省一盘棋”,通过构建“一区三圈四带”格局,推动旅游资源从分散走向协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核心引擎,依托黄山、九华山等世界级资源,打破景区围墙,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带状旅游空间,打造“中国书房”的文化意象;合肥都市科创文化休闲旅游圈、大别山红绿交融文化旅游圈、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协同发力,分别聚焦科技创新、红绿资源融合与历史文化活化,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四大文旅带串联山水人文,催生出水陆联动的复合型旅游廊道。这种空间重构不是简单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勾勒全域文化旅游意蕴、培育多样的地方旅游品牌来烘托和彰显全域文化旅游符号[1],将分散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有机的生态系统,让“徽风皖韵”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绽放。
二、以文化赋能为魂,绘就全域旅游的文化底色
安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深厚根基,徽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徽剧、黄梅戏等艺术瑰宝代代相传,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文化赋能的首要路径在于深挖历史资源,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并重,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凌家滩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创建到淮南武王墩墓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安徽依托考古成果将沉睡的文物打造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蚌埠《垓下之战》、亳州《曹操》等实景演艺项目,则通过艺术化表达让历史“活”起来,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安徽需要进一步以文化资源为根基,构建全域旅游的“精神坐标”。以徽州文化为核心,徽州古村落群可通过数字化修复、沉浸式展演等方式,让游客在“粉墙黛瓦”中感受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以徽商精神为主题,联动影视剧、动漫、研学课程等载体,构建“超媒介叙事”体系,形成“徽文化+”产业链。同时,依托黄梅戏、文房四宝等非遗资源,打造新国风沉浸式剧场、手作工坊等体验场景,让非遗文化成为可参与的文旅新场景。另外,提炼红色文化、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将大别山精神、小岗村改革故事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增强文旅产品的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深化“文旅+”跨界融合,推动与康养、教育、农业等产业协同。依托皖南田园风光,设计农耕文化研学路线,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以数字融合为翼,塑造全域旅游体验新品质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文旅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沉浸式旅游体验的基础和保障。2025年1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正式印发《安徽省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构建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体系。旅游业数字化是通过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耦合互馈,达到一种有机融合、共生向荣的良性演化格局。[2]数字技术对旅游体验的重塑,首先体现在精准化服务上。依托“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全省景区实现“一码预约、一图导览、一键投诉”的智慧化管理。黄山风景区通过5G-A载波聚合技术实现4Gbps超高速率传输,让迎客松畔的4K直播与AR导览流畅无阻,并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先游后付”的数字信用景区典范。九子岩景区依托智慧旅游平台,不仅能实时监控景区内的人流趋势情况,还能对游客偏好、满意度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皖北地区最大乡村民宿集群小岗村民宿将智能交互系统融入田园民宿,语音控制与全景监控构建起“科技感包裹乡愁”的独特体验。
安徽需进一步打通文旅数据壁垒,构建覆盖旅游全流程的智慧生态圈。一是夯实智慧基础设施,推进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智能闸机等设施升级,加速5G网络深度覆盖景区及乡村,推动“5G+智慧导览”等场景应用。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景区试点人工智能导览,同时优化适老化服务。三是数据驱动管理生态,整合交通、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强化数据安全全生命周期管控。未来,安徽力求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在长三角文旅协同中创造独具皖韵的数字化样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实融合”的新动能。
四、以系统思维为导,优化文旅融合生态体系
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打破传统产业边界与行政壁垒,构建要素融通、功能互补、价值共生的生态体系。安徽在推进全域旅游实践中,正以系统思维整合政策工具、产业要素与文化资源,形成“规划引领——要素聚合——价值转化”的闭环生态,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安徽需在生态优化中把握三组关系:一是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建立文化遗产动态评估机制,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原真性;二是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关系,完善“基金引导+市场运作”的混合驱动模式,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三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价值关系,推动徽文化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在文明互鉴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当系统思维贯穿规划、运营、评价全过程,文旅产业方能突破“就旅游谈旅游”的局限,真正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
结语: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皖浙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深入推进,安徽旅游发展已从单点突破转向整体跃进。未来的江淮大地上,全域旅游将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黏合剂、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转换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催化剂,安徽必将走出一条文化为魂、智慧赋能、全域联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河有.地方旅游符号的形成与调适:从文化遗产地到全域旅游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9):25-34.
[2]陈勤昌,王兆峰,邱梦真,等.旅游业数字化的内涵特征、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地理,2025,45(2):1-1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旅游演艺的文化空间建构和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1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1.合肥大学;2.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