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党员日记的三重现实意义探析
文章字数:273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总与物质生产形成辩证互构。党员日记作为主体意识外化形式的文本载体,恰成为透视此辩证过程的棱镜。这种兼具私人书写与公共传播属性的特殊文体,既承载着个体经验叙事的现代性特质,又铭刻着无产阶级革命话语的集体演进轨迹。党员日记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是了解革命策略的实践记录,也是群众工作的方法论启示,同时体现党员应对危机后的经验总结。
一、了解革命策略的实践记录:以《林伯渠日记》为例
林伯渠身处旧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李大钊的指引下,他与林修梅一起,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比较分析,在日记中记录下思考过程:“无政府主义主张不要政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乃是不切中国实际的空谈;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视这种革命力量,主张先发展实业,慢谈社会革命,无非是为资本家效劳。”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得出结论“相信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在中国今日社会情形最为适合”。这份从探索到笃定的信仰转变,为林伯渠此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林伯渠积极投身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土地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的日记记录了这一时期工作的诸多细节。详细记录了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要精准地确定土地分配对象,优先满足贫苦农民的需求;在分配过程中,要确保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这些做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土地革命理论的具体实践,通过重新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长征期间,林伯渠担任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部长,其日记成为这段艰难历程的珍贵见证。日记中频繁出现关于筹粮、分粮的记录,如1935年8月9日的日记,记载了当天供给会议和制定二次筹粮计划等内容。他深知粮食对于红军生存和战斗的重要性,带领团队想尽办法,既要从土豪劣绅处没收粮食,又要通过合理的征发从百姓手中获取支持,同时严格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一点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东西,也不准在土豪家煮东西吃。这些举措既保证了部队的物资供应,又维护了群众利益,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使红军在艰苦的长征途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通过分析《林伯渠日记》文本中的自我批判话语,揭示了“小我”向“大我”转化的三重动力机制——传统修身文化的现代重构、组织纪律的内化调适以及革命理想的定向牵引。林伯渠的日记贯穿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实践,从思想启蒙到具体的革命策略制定与执行,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懈奋斗。这些日记不仅是他个人革命生涯的记录,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革命道路的生动教材。
二、群众工作的方法论启示:以《雷锋日记》为例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雷锋在日记中深刻领悟并践行了这一观点,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宗旨。
他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从这句话中,能清晰地看到他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与重视。他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无论是帮战友缝补衣物、为灾区捐款,还是在出差途中帮助有困难的乘客,他都乐此不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雷锋在日记中也生动展现了这一工作方法。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于观察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向群众学习。他在日记里记录下与战友们交流的点滴,从战友身上汲取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他又将自己所学所悟分享给群众,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分子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雷锋在日记中时刻激励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群众的榜样。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最好。他在日记里写道:“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他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楷模。在生活中,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
雷锋日记是一本生动的群众工作教材,他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群众工作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在群众工作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
三、危机应对的经验总结:黄文秀的扶贫日记
黄文秀的扶贫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对贫困的攻坚与对人民的深情,更处处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危机应对中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黄文秀初到百坭村,面对贫困发生率高达22.88%的严峻现状,她没有盲目行动,而是选择深入调研。她在日记中写道:“只有真正了解这里,才能找到脱贫的办法。”于是,她挨家挨户走访,在几个月里,她走遍了全村195户贫困户。她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从因病致贫到缺技术、缺资金,她都详细记录。这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的做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践行。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百坭村实际的扶贫策略,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她在日记里记录了与村民相处的点滴,从帮助贫困户黄邦旋一家申请低保、改造危房,到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分析百坭村的贫困问题时,精准找出了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是贫困的主要症结。抓住主要矛盾,运用放矢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百坭村的脱贫进程。
黄文秀的扶贫日记,是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应对贫困危机的真实记录。她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综上所述,党员日记写作通过自我规训、组织互动和符号建构三重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本叙事到行为习惯的转化,形成了个体精神成长与政党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其内在机理体现为个体叙事与集体话语的辩证统一。党员日记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当前学者并未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研究,一方面来源于许多日记在保存的过程出现缺失,还表现在对日记的数字化建设不足。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革命文化研究范式从档案阐释学向认知生成论的范式跃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新的本体论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黑龙江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创新路径研究”(23DIC005):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科普专项)“打造‘龙江微科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短视频助力黑龙江省社科普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路研究”(SKPJ202436)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了解革命策略的实践记录:以《林伯渠日记》为例
林伯渠身处旧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李大钊的指引下,他与林修梅一起,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比较分析,在日记中记录下思考过程:“无政府主义主张不要政府,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乃是不切中国实际的空谈;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视这种革命力量,主张先发展实业,慢谈社会革命,无非是为资本家效劳。”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得出结论“相信马克思派的共产主义在中国今日社会情形最为适合”。这份从探索到笃定的信仰转变,为林伯渠此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林伯渠积极投身其中,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土地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他的日记记录了这一时期工作的诸多细节。详细记录了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要精准地确定土地分配对象,优先满足贫苦农民的需求;在分配过程中,要确保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这些做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土地革命理论的具体实践,通过重新分配土地,使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
长征期间,林伯渠担任红军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部长,其日记成为这段艰难历程的珍贵见证。日记中频繁出现关于筹粮、分粮的记录,如1935年8月9日的日记,记载了当天供给会议和制定二次筹粮计划等内容。他深知粮食对于红军生存和战斗的重要性,带领团队想尽办法,既要从土豪劣绅处没收粮食,又要通过合理的征发从百姓手中获取支持,同时严格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一点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东西,也不准在土豪家煮东西吃。这些举措既保证了部队的物资供应,又维护了群众利益,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使红军在艰苦的长征途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通过分析《林伯渠日记》文本中的自我批判话语,揭示了“小我”向“大我”转化的三重动力机制——传统修身文化的现代重构、组织纪律的内化调适以及革命理想的定向牵引。林伯渠的日记贯穿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实践,从思想启蒙到具体的革命策略制定与执行,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懈奋斗。这些日记不仅是他个人革命生涯的记录,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革命道路的生动教材。
二、群众工作的方法论启示:以《雷锋日记》为例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雷锋在日记中深刻领悟并践行了这一观点,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宗旨。
他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从这句话中,能清晰地看到他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与重视。他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无论是帮战友缝补衣物、为灾区捐款,还是在出差途中帮助有困难的乘客,他都乐此不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雷锋在日记中也生动展现了这一工作方法。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于观察群众的需求和困难,积极向群众学习。他在日记里记录下与战友们交流的点滴,从战友身上汲取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他又将自己所学所悟分享给群众,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先进分子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雷锋在日记中时刻激励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成为群众的榜样。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认真负责,力求做到最好。他在日记里写道:“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他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楷模。在生活中,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用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的人。
雷锋日记是一本生动的群众工作教材,他用自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群众工作的点点滴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在群众工作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
三、危机应对的经验总结:黄文秀的扶贫日记
黄文秀的扶贫日记,字里行间满是对贫困的攻坚与对人民的深情,更处处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危机应对中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黄文秀初到百坭村,面对贫困发生率高达22.88%的严峻现状,她没有盲目行动,而是选择深入调研。她在日记中写道:“只有真正了解这里,才能找到脱贫的办法。”于是,她挨家挨户走访,在几个月里,她走遍了全村195户贫困户。她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从因病致贫到缺技术、缺资金,她都详细记录。这种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的做法,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践行。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百坭村实际的扶贫策略,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她在日记里记录了与村民相处的点滴,从帮助贫困户黄邦旋一家申请低保、改造危房,到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黄文秀在扶贫日记中分析百坭村的贫困问题时,精准找出了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是贫困的主要症结。抓住主要矛盾,运用放矢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百坭村的脱贫进程。
黄文秀的扶贫日记,是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应对贫困危机的真实记录。她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综上所述,党员日记写作通过自我规训、组织互动和符号建构三重维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本叙事到行为习惯的转化,形成了个体精神成长与政党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其内在机理体现为个体叙事与集体话语的辩证统一。党员日记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当前学者并未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研究,一方面来源于许多日记在保存的过程出现缺失,还表现在对日记的数字化建设不足。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推动革命文化研究范式从档案阐释学向认知生成论的范式跃迁,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新的本体论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黑龙江青年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创新路径研究”(23DIC005):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科普专项)“打造‘龙江微科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短视频助力黑龙江省社科普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进路研究”(SKPJ202436)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