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践路径
文章字数:18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命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区别于西方模式的重要标志。这一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构建一个理论阐释、教育传播、实践转化紧密衔接的系统性工程,以形成具有深厚历史底蕴、鲜明时代特征和实践效能的宣传教育体系。
一、深化理论体系构建,夯实宣传教育根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石。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理论体系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一,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在宣传教育中,必须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理性阐释和大众化宣传,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其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大一统”“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为现代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精髓,将其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其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要立足这一本质要求,阐明共同富裕目标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逻辑。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需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体系,在国民教育各阶段有机融入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其一,建立全学段贯通的课程体系。应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建立全学段贯通的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符号认知与情感培育,通过语文、历史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汉字、传统节日等文化标识的认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要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其二,强化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应通过组织专题研修班、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精髓,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其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将实体空间的红色教育基地与虚拟空间的网络传播矩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三、创新实践载体,提升宣传教育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其一,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主流媒体要设置理论专栏,深度解读党的民族政策内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新媒体平台则要运用短视频、动态图解等载体,实现“破圈”传播,让宣传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易接受。持续优化算法,实现正能量信息流的定向覆盖,在社交空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磁场,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其二,推动宣传教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基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需通过社区嵌入式发展等模式,促进不同民族群众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在共治基层事务中深化命运共同体认知。借助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尚,让各民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深化理论体系构建,夯实宣传教育根基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石。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理论体系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一,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在宣传教育中,必须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学理性阐释和大众化宣传,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其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大一统”“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为现代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思想精髓,将其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其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要立足这一本质要求,阐明共同富裕目标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逻辑。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二、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需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课程体系,在国民教育各阶段有机融入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其一,建立全学段贯通的课程体系。应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建立全学段贯通的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符号认知与情感培育,通过语文、历史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汉字、传统节日等文化标识的认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要深化学生的理论认知,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其二,强化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教师队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应通过组织专题研修班、实践考察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精髓,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其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将实体空间的红色教育基地与虚拟空间的网络传播矩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三、创新实践载体,提升宣传教育实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中,应不断创新实践载体,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其一,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矩阵。主流媒体要设置理论专栏,深度解读党的民族政策内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新媒体平台则要运用短视频、动态图解等载体,实现“破圈”传播,让宣传教育内容更接地气、更易接受。持续优化算法,实现正能量信息流的定向覆盖,在社交空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磁场,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其二,推动宣传教育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基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需通过社区嵌入式发展等模式,促进不同民族群众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体系,在共治基层事务中深化命运共同体认知。借助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增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尚,让各民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