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暗示闪避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常见生成机制探析
——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例 张格兰
文章字数:3186
  摘要:暗示闪避是政治语言的一大特性,具有避免冲突和传递正面形象的语用功能,既可以彰显我方原则立场、维护国家安全,而且能够保留他方面子、营造良好环境。本文从非修辞性艺术出发,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话语作为研究语料,探讨暗示闪避在中国外交话语中的常见生成机制,呈现暗示闪避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张力之美。
  关键词:暗示闪避;中国外交话语;常见生成机制
   一、引言
  外交场合中通常需要避免正面冲突或过分暴露,以调节国家关系、留有回旋余地。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政府对外发布官方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在面对尖锐或敏感的话语时,发言人既要以国家利益为首位,同时又要维护国家之间的“友谊”,因而往往采取含蓄或回避或幽默的语言技巧,化解冲突和矛盾。正如Wilson所言,“新闻记者以提问著称,而政治家则以闪避回答这些问题而著称”。事实上,学者们大多将闪避视为一种言语交际策略,因闪避与含混不清(ambiguity)和模棱两可(equivoca-tion)有关。从总体上说,闪避分为明示闪避(overt evasion)和暗示闪避(covertevasion)两种。前者倾向于用直接的语言信号词,明确表达拒绝合作之意,后者用一种更为隐晦的方式违背合作原则,有意对问题作含糊、间接和不明确的处理,即应答者并没有提供提问方希望得到的信息。本文的讨论限于暗示闪避。
  二、暗示闪避的常见生成机制
  修辞性艺术是外交主体运用非修辞语言手段,如模糊、幽默、反诘等语言技巧,以敏锐的辨识意识、极佳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论辩策略,灵活处理纷繁复杂的外交问题,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说,暗示闪避是一种灵活创新的语言形式,其在外交场合的应用体现了高超的修辞性艺术,凸显了语言的暗示性和张力性,对识解话语背后的“弦外之音”有所益处。基于对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话语的观察、分类与整理,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外交话语中暗示闪避的常见生成机制:
  (一)以问代答型
  在外交事务中,发言人往往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是对方故意抛出的难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又不能不回答。这时,发言人在准确识别对方意图的基础上,欲跳出提问者所设定的框架,采取以问代答、反客为主的闪避回应。2022年6月2日,当被外国记者要求评论“中方寻求构建的秩序是不自由”时,发言人赵立坚以五连问进行回击:“什么是不完美但自由的秩序?是指美方可以为所欲为,而别国只能言听计从、亦步亦趋吗?是指美方才可以随意军事打击其他主权国家,而别国只能忍气吞声吗?是指美方可以肆意非法单边制裁其他主权国家,而别国只能逆来顺受吗?是指美方可以毫无底线攻击抹黑、打压遏制其他国家正当主权、安全、发展权利,而别国只能束手待宰、绝不还手还嘴吗?”如此一来,通过“以问代答”的反诘方式进行驳斥,赵立坚既有效避开了对方的剑锋,又巧妙抓住了对方的软肋,进而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
  (二)答非所问型
  在例行记者会中,发言人对以获取明确信息为目的的提问,有时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答非所问的方式回应。这类答非所问的暗示闪避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与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是使用隐性前提,三是用语模糊晦涩、语符值大[1]。2023年11月9日,法新社记者提问“中方能否证实哈马斯代表团访问中国”一事,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方一直同有关各方保持着密切沟通,为推动停火止战、保护平民、提供人道救援、防止人道主义危机发挥积极作用。中方将继续为此作出不懈努力。从表层意义上说,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与话题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很切题,让人不知所云。从深层意义上看,外事访问等机密事件不该说的就是不能说,该少说的地方还是要少说,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外事麻烦。可见,“答非所问”式的暗示闪避有时是十分必要的。
  (三)避实就虚型
  简单而言,“避实就虚”是指表面上看发言人似乎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但事实上所说的都是空话,没有提供任何实质信息。比如有人问你,在某某问题上,你支持老李还是老王?若你回答:谁是正确的我就支持谁。对方又提问,那到底谁是正确的一方?你答:谁坚持真理谁就是正义的一方。这类回答便是运用空话,属于避实就虚型回应。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话语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似答非答、空话回避的措辞,如“我们对贵国近期发生的事件深表关切”“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等。这类避实就虚型话语像打“太极拳”,伸缩性强,给听众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四)绵里藏针型
  所谓“绵里藏针”是指说话柔中带刚、软中有硬,轻声说重话。这类绵里藏针型闪避话语,虽然话语听起来柔和,可能说的时候还带着些许微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重,往往发人深省[2]。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比刻板严肃语言更让人接受,也具有较强的动态传播效果。2019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公开宣称,发生在中国香港的示威游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此,华春莹微微一笑予以回应:“我们希望这样的美丽风景线在美国越多越好。”同样,面对一些国家多年来的污蔑和挑衅,华春莹一脸从容地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会奉陪到底!”这些回应绵里藏针、掷地有声,言语间闪烁着智慧的光。可见,发言人机智幽默、绵里藏针的闪避回答,也有利于营造温和宽松的政治氛围。
  (五)偷换概念型
  曾任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的卡托把新闻发布会形象地比喻为“布满地雷的战区”。这是因为在例行记者会上,有时记者提问角度很刁钻,有时可能是陷阱或圈套,稍不留心发言人就会掉进去。碰到这种情况,发言人就应该设法避免“踩雷”,这时发言人不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可能会采取偷换概念的方式进行回避,即故意转换概念或转移论题来回避对方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1995年8月22日邓小平91岁寿辰时,适逢外交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当时,有记者问发言人陈建:“今天是邓小平91岁诞辰,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说法是不是还是那样没有变化?”陈建答:“变化当然是有的,他又长了一岁。”显然,提问者想要知道邓小平真实的健康状况,而回答者却故意偷换概念进行转意回避,这是因为各国领导人普遍对其健康状况保密,发言人如果实话实说恐引起无端猜疑或其他麻烦。
   (六)模糊应答型
  在遇到问题敏感,无法正面回答,或有些问题不便公开回答时,但发言人在公开场合又不能不说点什么时,发言人往往采用模糊语言进行闪避回答。这类回答的特点是故意把话说得不明不白。从表面上看,发言人看似回答了提问,然而实质上却没有。模糊应答型闪避的优点是可进可退,自由灵活,留有余地,利于掌握主动权。2019年7月31日,当记者提出关于“美方称中方经常出尔反尔”一事时,发言人华春莹当即回应,“我只想‘呵呵’两声”。这一模糊回答随即引起舆论关注,不少网友对此赞不绝口。具体而言,“呵呵”一词采用模糊应答型闪避策略,语言含蓄且意味深长,具有敷衍、轻蔑抑或嘲笑之意,呈现了外交话语的多义性。在有效传递外交话语弦外之音的同时,“呵呵”一词缓和了紧张尴尬的外交氛围,令正式刻板的外交场合显得“接地气”。
  三、结语
  暗示闪避涉及诸多领域,例如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如何认识暗示闪避的常用表现形式值得学界关注。本文结合非修辞性艺术,尝试性归纳了暗示闪避的生成机制,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问代答型、答非所问型、避实就虚型、绵里藏针型、偷换概念型、模糊应答型。本文所讨论的暗示闪避现象涵盖幽默、反诘、模糊等多种非修辞性语言艺术,核心在用求新求异的陌生化语言和陌生化手法,给予读者或听众新鲜感觉和体验。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对暗示闪避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等同于其他学者,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暗示闪避研究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祝吉芳,元国江.答非所问——一种常用的话语回应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59-62+93.
  [2]邹建华.外交部发言人揭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外交部发言人例行记者会汉英传译中的语义韵研究”(23YBA164);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外交话语英译体系构建研究”(23B0578)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