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北魏石雕螭首:凝固的艺术辉煌
文章字数:999
在大同市博物馆分馆北朝博物馆中,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北魏石雕螭首。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从螭首的起源、功能、艺术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等方面,带您深入了解这件文物。
一、什么是螭首?
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龙类神兽,人们常常将螭首当作房檐、屋脊、排水口、门枕石等建筑构件的装饰,意在镇宅驱邪、消灾避祸;也置于墓室,护佑主人灵魂不受侵扰;还饰于青铜器、碑额、印纽等上面。螭首即以螭的头部形象进行雕刻,象征威严与祥瑞,是礼制等级和权力地位的标志。
二、北魏石雕螭首的特点
北朝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北魏石雕螭首,位于大门底部的门枕石,有承托门框、门轴的作用。它采用大同当地的砂岩雕刻而成。整体呈长方形,长60厘米、宽47厘米、厚42厘米,兽首怒目圆睁,面目狰狞,短鼻朝天,鼻孔外露,獠牙相对,舌尖上翘,头顶有双角,给人以震慑之感,具有辟邪安宅、守护平安之意。
从雕刻技法上看,北魏石雕螭首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螭首的整体形象以圆雕形式呈现,立体感十足。表现螭首的细节时,浮雕技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线刻则用于勾勒螭首的轮廓和一些纤细的线条,增强了精致感,体现了北魏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
三、北魏石雕螭首的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大同(古称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同时也注重宫殿和陵墓的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件石雕螭首出土于大同市操场城街一号遗址,这里曾是北魏平城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器物与北魏方山永固陵、北魏明堂遗址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属体量最大的一件,不仅证明了当时建筑的宏伟规模,也反映了北魏时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四、螭首的文化意义
(一)象征皇权与祥瑞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与祥瑞。螭首作为建筑构件,常用于皇家建筑中,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
(二)反映多元文化交融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化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特点。这件石雕螭首的造型和雕刻风格,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体现。
(三)古代建筑艺术的缩影
螭首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工匠们的智慧。
五、结语
北魏石雕螭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了解这件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一、什么是螭首?
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龙类神兽,人们常常将螭首当作房檐、屋脊、排水口、门枕石等建筑构件的装饰,意在镇宅驱邪、消灾避祸;也置于墓室,护佑主人灵魂不受侵扰;还饰于青铜器、碑额、印纽等上面。螭首即以螭的头部形象进行雕刻,象征威严与祥瑞,是礼制等级和权力地位的标志。
二、北魏石雕螭首的特点
北朝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北魏石雕螭首,位于大门底部的门枕石,有承托门框、门轴的作用。它采用大同当地的砂岩雕刻而成。整体呈长方形,长60厘米、宽47厘米、厚42厘米,兽首怒目圆睁,面目狰狞,短鼻朝天,鼻孔外露,獠牙相对,舌尖上翘,头顶有双角,给人以震慑之感,具有辟邪安宅、守护平安之意。
从雕刻技法上看,北魏石雕螭首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螭首的整体形象以圆雕形式呈现,立体感十足。表现螭首的细节时,浮雕技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线刻则用于勾勒螭首的轮廓和一些纤细的线条,增强了精致感,体现了北魏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
三、北魏石雕螭首的历史背景
北魏时期(386年-534年),大同(古称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同时也注重宫殿和陵墓的建设,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件石雕螭首出土于大同市操场城街一号遗址,这里曾是北魏平城宫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器物与北魏方山永固陵、北魏明堂遗址所出土的同类器物基本一致,属体量最大的一件,不仅证明了当时建筑的宏伟规模,也反映了北魏时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四、螭首的文化意义
(一)象征皇权与祥瑞
螭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权力与祥瑞。螭首作为建筑构件,常用于皇家建筑中,体现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
(二)反映多元文化交融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化融合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特点。这件石雕螭首的造型和雕刻风格,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体现。
(三)古代建筑艺术的缩影
螭首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建筑的辉煌与工匠们的智慧。
五、结语
北魏石雕螭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了解这件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会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大同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