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省地质博物馆携“时间胶囊”走进校园
文章字数:601
当语文课本遇见地质标本,会碰撞出怎样的知识火花?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近日以部编版四年级课文《琥珀》为蓝本,在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科普课,让200余名学生通过放大镜与指尖感受亿万年时光的馈赠。
以“课文”为媒,用“实物”解惑。地质博物馆科普老师以《琥珀》为切入点,依托馆内琥珀标本资源,通过语文课本中知识点与琥珀形成条件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展开讲解。课堂上还设置了放大镜观察虫珀细节、触摸琥珀原石等互动环节,将课本中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真实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欲。
博物馆不仅是珍稀藏品的保存地,更是知识的“播种机”,此次活动是博物馆“课文+科学”理念的创新教育实践。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四年级语文教师舒先淼反馈道:“课后许多孩子主动重读课文,并尝试用科学视角分析故事细节,这正是跨学科教育的意义所在”。
播种科学火种,守护探索初心。科普老师鼓励学生“做热爱自然的小专家”,从身边点滴出发,观察自然、保护环境。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琥珀只是课文里的神奇石头,今天才发现它竟是打开地球历史的钥匙,周末将再次前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亲眼看看更多的“时间胶囊”。
这场“让石头说话”的教育实验,不仅复活了沉睡亿万年的地质记忆,更在孩童心田播下了跨学科思维的种子。当博物馆的展柜变成流动的知识宝库,当语文书里的文字跃然成为可触摸的科学实证,教育的边界正在这个春天悄然拓展。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
以“课文”为媒,用“实物”解惑。地质博物馆科普老师以《琥珀》为切入点,依托馆内琥珀标本资源,通过语文课本中知识点与琥珀形成条件相结合的方式,层层递进展开讲解。课堂上还设置了放大镜观察虫珀细节、触摸琥珀原石等互动环节,将课本中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真实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欲。
博物馆不仅是珍稀藏品的保存地,更是知识的“播种机”,此次活动是博物馆“课文+科学”理念的创新教育实践。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南校四年级语文教师舒先淼反馈道:“课后许多孩子主动重读课文,并尝试用科学视角分析故事细节,这正是跨学科教育的意义所在”。
播种科学火种,守护探索初心。科普老师鼓励学生“做热爱自然的小专家”,从身边点滴出发,观察自然、保护环境。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琥珀只是课文里的神奇石头,今天才发现它竟是打开地球历史的钥匙,周末将再次前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亲眼看看更多的“时间胶囊”。
这场“让石头说话”的教育实验,不仅复活了沉睡亿万年的地质记忆,更在孩童心田播下了跨学科思维的种子。当博物馆的展柜变成流动的知识宝库,当语文书里的文字跃然成为可触摸的科学实证,教育的边界正在这个春天悄然拓展。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