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盐城红色旅游融和盐碱地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陈雪儿 郑雯欣 代梦圆 李朕哲
文章字数:2341
  摘要:盐城红色遗迹多分布于盐碱区域,承载革命历史与精神传承,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是实现粮食增收、农民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融合生态治理与红色旅游,既提升土地价值,又推动红色文化传播。本文通过分析盐城盐碱地的分布、利用现状及改良成果,探讨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为盐碱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乡村振兴;盐碱地
  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盐城,许多红色遗迹都坐落在盐碱地之上,这片土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承载着先辈们的不朽精神。盐城是江苏省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集中在沿海滩涂,总面积庞大且仍在扩展,这些盐碱地已成为盐城近500万亩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条件均有利于盐碱土的形成。春季低温、降水少、蒸发大,夏季高温湿润,符合盐碱土“脱盐”“返盐”特征,其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加剧了盐碱化。做好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还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盐城地区盐碱地利用情况
  盐城通过改良盐碱地,成功种植了耐盐水稻、油菜、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1]。例如,滨海县通过改良盐碱地,实现了水稻和小麦的高产,其中水稻亩产可达1553斤,创下全省新高。盐碱地改良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推动了农业科技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盐城沿海地区现有林地近90万亩,林木覆盖率20%。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方法,如铺设阻盐层、施加有机肥等,成功种植了耐盐碱植物如毛叶苕子和盐蒿[2]。这些植物不仅改良了土壤,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盐城的盐碱地还促进了渔牧业发展。例如,东台市的条子泥生态种植基地养殖梭子蟹、基围白虾等水产品,年产量达2万吨。这种生态增养殖技术的应用保障了渔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耐盐碱植物的开发为中药产业提供了新方向[3]。例如,黄芪等中药材不仅具有抑盐效果,还能加工为中成药或保健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盐碱地改良后的生态效益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盐城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二、从荒芜到生机:盐碱地改良的成效
  盐碱地改良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如耐盐碱中药植物的种植和加工。例如,丹参作为一种耐盐碱的中药材,其种植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丹参的药渣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如提取有效成分、制作饲料或有机肥料等方式,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价值。
  耐盐碱植物的种植不仅改良了土壤,还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连翘和金银花等植物在盐胁迫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它们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盐碱地改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大丰区通过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将盐碱荒滩改造成高产稳产的农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存在的问题
  盐碱地改造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涵盖土壤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农学等多个领域,但目前相关人才匮乏,制约了盐碱地利用效能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另一方面,基层农业生产中缺乏足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农民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面临技术难题,
  一些改良技术如隔水阻盐材料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成本和普及问题。此外,一些技术在实验室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在大规模推广时,由于成本过高或操作复杂,难以被农民广泛接受。
  耐盐种质资源需保护,沿海地区植物种类相对较少,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为突出。因此,保护耐盐种质资源,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耐盐特性的本土植物,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返盐需重视,灌溉不当和排水不良会导致土壤重新盐碱化。科研基地不稳定,以盐城市农科院为例,其试验基地面临租用到期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连续性,还可能导致长期积累的科研数据和改良成果丢失,给后续的盐碱地改良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改良效果见效慢,盐碱地改良周期长,投入大,科研成本高。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盐碱地改良技术虽多,但突破性进展少,需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四、建议与展望
  通过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打破土壤的板结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从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结合智能化农业设备,实现精准智能化农业,构建盐碱地改良监测和预警体系。
  高效生态农业结合集约化与生态化,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如有机肥料施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产出更多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既能提供绿色农产品,又能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盐城可以结合沿海滩涂盐碱地改良,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实现“美丽滩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开发+生态保护”的融合发展。例如,开发盐碱地改良科普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乡村民俗体验区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盐碱地改良的科技成果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五、结语
  盐碱地改良意义深远,不仅保护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还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空间。这一发展模式契合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雪青.昔日不毛地如今米粮仓[N].人民日报,2023-09-04(014).
  [2]程浩,蒋丹丹,冷慧梅,等.多方法结合的盐碱地防护林构建技术探讨——以盐城某地生态防护林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23,35(01):45-49.
  [3]孙良丹.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新理念思考与实践[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6(01):1-7.
  基金项目:2024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盐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合理化研究”(24skA40)
  作者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