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文章字数:295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出了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动员,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意义愈发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校正了文化改革导向、明确了文化改革重点、擘画了文化改革路径。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唯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方能夯实改革之基、聚合改革之力、顺应改革之势、纾解改革之困。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遵循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政治任务、工作重点和目标指向同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双向耦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能”又要“好”必然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任务与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工作重点与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安排紧密衔接。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利文化条件的目标指向与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战略目标环环相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要以文化发展为条件。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就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改革大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夯基筑台、蓄势聚能,成就卓著且意义非凡。
首先,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中央持续推进文化立法,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颁布,推动了新时代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企业发展回升向好。早在2018年3月为实现国家层面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统筹,中共中央立破并举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此外,根据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文化企业资产总计2128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再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更加健全。一方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更加鲜明,文艺作品更加深入生活、聚焦人民,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最后,中华文明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守正创新原则,以包容性胸怀审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共生,一方面,“守正”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整体推进,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章,让文脉赓续有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助推多样文化交流与互鉴打破壁垒,依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良渚论坛、乌镇峰会等向世界展示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吸收借鉴有益人类文明成果,实现融合创新。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路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充分肯定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改革仍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既有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问题意识,又有健全网络综合治理的时代眼光;既为文化企业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也为提升国际传播体系效力谋划了可行之策。
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必须夯实意识形态安全之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则是筑基之本。首先,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要以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确保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发挥统揽协调作用。其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魂”,以“学”加强全党理论修养,以“思”坚定人民理想信念,在学与思中觉悟践行。再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本”,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最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达到凝心聚力、筑基强本的引导目的。
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丰富与否是衡量国家繁荣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一是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促使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市场升级转型,调动盘活文化资源存量,培育文化行业新模式、催生文化企业新业态;四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依托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助力文化企业实现产品数量与质量双达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新需要。
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的关键因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首先,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政府高效协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以提升治理主体多元化、协同化水平,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其次,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秉持科学发展、依法管理方针,要完善网络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大网络监管技术研发投入,建立网络发展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综合风险评估预警体系。最后,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统筹推进立法保障、司法效能、执法力度、守法教育,汇聚网络治理合力以营造起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必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形成同我国当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是建立健全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的战略必然。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强顶层设计谋求多领域、多主体协同发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提升中国新闻舆论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打破西方信息壁垒,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找准中外共鸣点、共同点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真实亲诚的中国声音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最后,要统筹中华文化世界性发展与世界性传播,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同各国友好文化往来对话,吸收有益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遵循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政治任务、工作重点和目标指向同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战略安排和战略目标双向耦合,新时代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既要“能”又要“好”必然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任务与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工作重点与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安排紧密衔接。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为民族复兴提供有利文化条件的目标指向与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战略目标环环相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要以文化发展为条件。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就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改革大潮,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夯基筑台、蓄势聚能,成就卓著且意义非凡。
首先,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中央持续推进文化立法,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印发颁布,推动了新时代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制可循,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企业发展回升向好。早在2018年3月为实现国家层面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统筹,中共中央立破并举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此外,根据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文化企业资产总计2128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再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更加健全。一方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等相继出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工作导向更加鲜明,文艺作品更加深入生活、聚焦人民,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最后,中华文明感召力影响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承守正创新原则,以包容性胸怀审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鉴共生,一方面,“守正”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整体推进,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党章,让文脉赓续有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创新”助推多样文化交流与互鉴打破壁垒,依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良渚论坛、乌镇峰会等向世界展示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也吸收借鉴有益人类文明成果,实现融合创新。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路径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在充分肯定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改革仍面临着多方面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既有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问题意识,又有健全网络综合治理的时代眼光;既为文化企业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也为提升国际传播体系效力谋划了可行之策。
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必须夯实意识形态安全之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则是筑基之本。首先,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要以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确保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发挥统揽协调作用。其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魂”,以“学”加强全党理论修养,以“思”坚定人民理想信念,在学与思中觉悟践行。再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本”,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最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达到凝心聚力、筑基强本的引导目的。
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丰富与否是衡量国家繁荣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一是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促使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市场升级转型,调动盘活文化资源存量,培育文化行业新模式、催生文化企业新业态;四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依托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助力文化企业实现产品数量与质量双达标,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新需要。
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的关键因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首先,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政府高效协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以提升治理主体多元化、协同化水平,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其次,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秉持科学发展、依法管理方针,要完善网络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大网络监管技术研发投入,建立网络发展管理一体化协调机制、综合风险评估预警体系。最后,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必须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统筹推进立法保障、司法效能、执法力度、守法教育,汇聚网络治理合力以营造起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文化体制机制必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形成同我国当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是建立健全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的战略必然。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强顶层设计谋求多领域、多主体协同发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提升中国新闻舆论的国际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打破西方信息壁垒,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找准中外共鸣点、共同点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真实亲诚的中国声音讲述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最后,要统筹中华文化世界性发展与世界性传播,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同各国友好文化往来对话,吸收有益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从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