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新课标引领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例
文章字数:1763
一、以核心素养为纲,重构教学目标体系
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明确提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维度。
相较于传统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更强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例,旧课标侧重知识传授,新课标要求深入理解文化交流的价值意蕴。故教学目标需实现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其中包含知识目标,即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如商贸、移民、媒体),理解文化交融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素养目标,能够树立文化自信,理解文明互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二、改革路径:构建活动型课程与议题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探究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要求教师通过情境化、结构化活动实现理论转化。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例,教学设计可分层推进:
议题导入:以“成都大运会”为背景,设置总议题“体育盛会中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子议题包括,“大运之城的文化交流”和“穿越千年的古蜀文化交融”。
情境创设:播放大运村关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快闪视频和呈现古蜀文明对话世界文明的材料。
深度探究:分组讨论“大运会如何促进文化创新”“如何平衡文化差异与融合”,教师引导归纳“尊重差异、包容互鉴”原则;
成果展示:学生以PPT、情景剧等形式汇报结论,教师点评并升华知识点。
此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与真实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立足生活化,链接时代热点
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社会热点增强课堂吸引力。
案例选择:成都大运会因其时事性(国家盛事)与贴近性(青年群体参与),成为理想素材;
细节挖掘:分析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设计理念(融合川剧变脸与熊猫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路径;
跨学科整合:引入历史学科中的“敦煌莫高窟多元文化交融”案例,深化对文化交融历史规律的理解。
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内容设计,避免理论空泛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情感-行为”的转化。
(三)评价体系:过程性与综合性并重
新课标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弱化应试导向:
学生评价:综合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知识测试,全面考察核心素养。
教师评价:侧重教学设计创新、课堂引导能力,而非仅以成绩排名衡量教学水平。
三、实践误区与应对策略
(一)教师角色:主导者不等于旁观者
避免进入教学误区,即课堂所有活动都由“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刻意少讲少评,成了课堂的旁观者。教师始终具有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要在备课过程中层层筛选,用心策划,具有更强的课堂节奏把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和讨论都要活而不乱,不偏离本节课的知识点主体内容。
(二)问题设计:层级化与聚焦化
避免“满堂提问”或“过度发散”,问题设计需分层次,一是基础层:如“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巩固基础知识;二是应用层:如“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三是批判层:如“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同质化?”激发高阶思维。通过结构化问题链,确保课堂“活而不乱”,重点突出。
(三)活动设计:形式服务于目标
活动设计需服务于教学目标。例如,角色扮演需紧扣“文化认同”主题,避免为活跃气氛而设计无关游戏,确保活动与知识建构有机结合,保障教学质量。
四、议题式教学的价值与实施意义
(一)学生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链条,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抽象理论,通过小组协作提升沟通与创新能力,实现知识内化。
(二)教师层面:专业能力迭代升级
帮助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向“素养培育者”的教育理念更新,同时增强案例筛选、课堂节奏把控等教学能力,进一步完成跨学科整合,融合历史、社会学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课程层面: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通过活动型课程,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具象化,使之内化于行。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总之,新课标下的思政教学改革,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活动型课程与议题式教学,实现“理论生活化、思维结构化、素养行动化”。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定位为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明确提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维度。
相较于传统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更强调价值观的内化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例,旧课标侧重知识传授,新课标要求深入理解文化交流的价值意蕴。故教学目标需实现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其中包含知识目标,即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如商贸、移民、媒体),理解文化交融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素养目标,能够树立文化自信,理解文明互鉴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二、改革路径:构建活动型课程与议题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从理论灌输到实践探究
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要求教师通过情境化、结构化活动实现理论转化。以《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为例,教学设计可分层推进:
议题导入:以“成都大运会”为背景,设置总议题“体育盛会中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子议题包括,“大运之城的文化交流”和“穿越千年的古蜀文化交融”。
情境创设:播放大运村关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快闪视频和呈现古蜀文明对话世界文明的材料。
深度探究:分组讨论“大运会如何促进文化创新”“如何平衡文化差异与融合”,教师引导归纳“尊重差异、包容互鉴”原则;
成果展示:学生以PPT、情景剧等形式汇报结论,教师点评并升华知识点。
此模式打破“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与真实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能力。
(二)教学内容:立足生活化,链接时代热点
教学内容需贴近学生生活,结合社会热点增强课堂吸引力。
案例选择:成都大运会因其时事性(国家盛事)与贴近性(青年群体参与),成为理想素材;
细节挖掘:分析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设计理念(融合川剧变脸与熊猫元素),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路径;
跨学科整合:引入历史学科中的“敦煌莫高窟多元文化交融”案例,深化对文化交融历史规律的理解。
通过具象化、生活化的内容设计,避免理论空泛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情感-行为”的转化。
(三)评价体系:过程性与综合性并重
新课标要求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弱化应试导向:
学生评价:综合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知识测试,全面考察核心素养。
教师评价:侧重教学设计创新、课堂引导能力,而非仅以成绩排名衡量教学水平。
三、实践误区与应对策略
(一)教师角色:主导者不等于旁观者
避免进入教学误区,即课堂所有活动都由“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刻意少讲少评,成了课堂的旁观者。教师始终具有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要在备课过程中层层筛选,用心策划,具有更强的课堂节奏把握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和讨论都要活而不乱,不偏离本节课的知识点主体内容。
(二)问题设计:层级化与聚焦化
避免“满堂提问”或“过度发散”,问题设计需分层次,一是基础层:如“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巩固基础知识;二是应用层:如“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三是批判层:如“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同质化?”激发高阶思维。通过结构化问题链,确保课堂“活而不乱”,重点突出。
(三)活动设计:形式服务于目标
活动设计需服务于教学目标。例如,角色扮演需紧扣“文化认同”主题,避免为活跃气氛而设计无关游戏,确保活动与知识建构有机结合,保障教学质量。
四、议题式教学的价值与实施意义
(一)学生层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链条,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抽象理论,通过小组协作提升沟通与创新能力,实现知识内化。
(二)教师层面:专业能力迭代升级
帮助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向“素养培育者”的教育理念更新,同时增强案例筛选、课堂节奏把控等教学能力,进一步完成跨学科整合,融合历史、社会学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三)课程层面: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通过活动型课程,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具象化,使之内化于行。培养出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总之,新课标下的思政教学改革,需以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活动型课程与议题式教学,实现“理论生活化、思维结构化、素养行动化”。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