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方向及创新路径
段茹荣1,农金洪1,凌博韬2
文章字数:196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其中提出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问题。这是我国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为推进对外开放迈上更高水平提供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现实逻辑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发展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国内循环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到,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内,双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如火如荼,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能够以制度为抓手,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对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被世界看到,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开放与合作对发展的重要性,是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方向
  (一)推动制度型开放纵深发展 我国对外开放要想升级,必然是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制度型开放。从内涵上来看,制度型开放是指在资本贸易中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的作用,在贸易理念、运行机制、贸易规则与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最高水平全面衔接。制度型开放不仅能为我国进出口提供更多的贸易增量,还能为国内外投资提供一层“保护伞”,有利于我国凭借制度优势,充分参与全球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实现开放从要素型向制度型转变,既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渠道。
  (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经贸规则的改良与传授 如今正处于经济全球化走向纵深发展的时代,世界政治、经济面临“大洗牌”,国际经贸规则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一些组织和国家正积极通过制定新的规则推动这一变革,重构世界经贸规则也是我国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新台阶的必经之路。一是要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与合作,主动改良国际经贸规则,构建中国自己的经贸规则。同时,外国来中国贸易的规则,要进行改良,使其适应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利用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目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定。
  (三)实施自贸区改革先行先试 自由贸易试验区一直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和新高地,它的改革要大胆、稳健、谨慎。首先,要促进自由贸易协定与自由贸易区管理的协调。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构成了中国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基础、实践载体。其次,要开放制度,复制和推广试点成果,促进自主开放和协议开放的协调一致,形成两种开放模式的政策协同优势。在此基础上,依靠“两国双园”等贸易创新机制,搭建畅通的国际产业合作、资本流通和市场融合的新通道。
  三、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创新路径
  (一)开辟农村地区新市场 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区域发展有效举措。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依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基础,打造乡村发展新动能。要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二是促进城乡商品要素双向流通,打破市场壁垒,解决市场碎片化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村优势产业联动供给,激发市场活力;拓宽农村资本数据建设渠道,推动市场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市场效率。
  (二)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首先要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以前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竞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的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现在和他们的关系不仅有竞争,还有互补。我们的技术和产业向外转移时,特别适应发展中国家,加之东南亚劳动力成本约为中国沿海地区三分之一。基于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从竞争转向了合作,我国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搬到东南亚,也推动了双方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大量增长。从长远来看,产业转移对中国和东南亚都有利,是区域国家之间实施RCEP资源协调配置的过程。
  (三)把握数字行业价值链与话语权抓住数字行业发展机遇,首要建立稳固的数字全球价值链。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构建数字化全球价值链,推动物流、平台、支付、制造、仓储等关键贸易环节的数字化创建。广泛应用智能制造等数字化管理方法,提高微型企业在全球数字价值链中的参与度。地方政府应依靠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工业进入数字全球价值链,帮助行业朝着高效、清洁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其次,应促进数字商务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加强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公共采购、跨境数据传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的整合,夯实数字商务发展的制度基础。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